资源描述:
《生态建筑的低技术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建筑的低技术应用:在阐述生态建筑和生态建筑技术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传统的生态观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古代建筑中生态低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讨论传统生态低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融合运用后发现: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生态低技术方面存在众多共同之处,生态建筑低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技术;低技术;传统建筑材料 1引言 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并协调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成为一个
2、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环境舒适的居住生活的要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建筑技术是在传统建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方法为平台,综合运用建筑物理、材料科学、建筑设计、气候学等学科知识,同时积极吸收现代高新技术,形成的一门建筑系统工程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所不同的是,生态建筑技术更加强调高效、低耗;高技术、低污染;高附加值、低运行费;以人为本,贴近自然,环境友善,舒适健康
3、,为人们创造一种协调、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 2生态建筑3个技术层次 生态建筑所涵盖的技术主要包括高技术、低技术和适宜技术,其中低技术主要强调生态建筑采用乡土技术,使用当地材料,注重地域气候,更多的是被动应对自然环境。高技术生态建筑也不是简单地利用现代技术和新材料,随意地进行建筑创作,而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高新技术,以高信息、低能耗和自调节性的设计,创造适应地域气候环境,具有节能特点的生态建筑。而适宜性技术生态建筑则是发掘地域建筑的精髓,应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和新材料相结
4、合,并根据当地条件和现代生活方式,创造最符合生态理念的建筑。其中适应性技术也就是常说的中间技术。 和其他两种技术相比,低技术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传统性,多“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小规模、一般性建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因其创新性较弱,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常常被人们不屑一顾。对于经济落后,现实物质基础条件差的亚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解决建筑问题,利用“低技术”的办法,即立足本土,走乡土化的道路,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我国传统低技术生态建筑观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5、,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观。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等方面均蕴含了生态精神。民居在选址上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具有上述特点的自然环境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小气候。 中国“风水术”也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概念。风水术实质是以选址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和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并采
6、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 4我国传统的低技术生态建筑 4.1传统低技术生态建筑实例 北京四合院是传统民居中的典型类型,在实际使用中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院落空间深入分析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等问题,具有良好的“微气候”调节能力。同时,院落还是居住生活的中心,是人与天地、
7、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场所。 蒙古包也是中国传统游牧民族的主要建筑形式。蒙古包的围护部分主要由围毡、顶毡、盖毡及系绳等构成。因为蒙古包的围护部分与它的结构是分离的,所以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加厚或减薄。制作材料就地取材,木材、羊毛毡、鬃毛围绳和带子等都于草原生活。蒙古包便于建造和搬迁,非常适宜游牧生活。蒙古包是低技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4.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及其生态性 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土、木、石、青砖等。 4.2.1土材料 在许多地区,土是很容易获得的建筑
8、材料。一般有夯筑和土坯砌筑2种施工方式。材料本身的保温隔热性能优良,当建筑物废弃后不产生废料,泥土直接回归自然。其缺点在于,过多的开采会破坏植被,建筑的寿命相对较短,而且一般只用于低层建筑,由于泥土特有的性质,建筑采光不宜做大。 4.2.2木材料 在特定地区,木材是容易取得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山区和林区。木结构的房屋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分布最广,使用最多的建筑。由于木材使用方式的影响,其作为维护结构的厚度一般较小,因而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