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ID:21223259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0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_第1页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_第2页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_第3页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_第4页
资源描述: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脑卒中是当今世界引起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全世界2/3的卒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现有卒中患者500余万例,复发风险高。该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也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卒中复发造成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与卒中初发者相比呈倍增趋势。因此研究减少脑梗死的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100例均来自本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第一次脑梗死,病程在14d至6个月的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7岁~75岁(65.0岁11.7岁);高血压65例,糖

2、尿病32例,高血脂42例。本次研究历时3年半,前1年半收集病例,随访24个月。100例患者均完成观察,无一例退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7岁~75岁(64.0岁7.2岁);高血压32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2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9岁~73岁(65.0岁6.5岁);高血压33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22例。两组患者性别、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脑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中风的诊断及分

3、型标准[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者。1.3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中风患者(辨证包括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年龄45岁~75岁;第一次发病,病程14d至6个月。1.4排除标准有意识障碍者;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其他原因的缺血性卒中者;发病时有严重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等预计不能随访24个月者;依从性差,不予配合者。1.5复发评定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初发症状、体征加重,且排除进展性卒中;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MR

4、I检查证实[4]。1.6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患者的血压、血糖情况应用降压和降糖药控制血压和血糖,并且所有患者均每晚口服阿司匹林100mg。对照组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服用神经复原方:生地15g,知母10g,党参9g,郁金9g,全蝎3g,僵蚕9g,石菖蒲12g,白芷6g。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随证加减: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加半夏9g、白术9g;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加天麻9g、钩藤15g。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餐后半小时口服200mL,3个月为1个疗程,每隔3个月服1个疗程,共服4个疗程。1.7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5、)、血小板聚集率水平;计算两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脑梗死的复发率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率。安全性指标:①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头痛、胃肠道过敏、心悸、眩晕、心动过速等)出现;②查血常规、粪常规+隐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监测用药后副反应发生情况。1.8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2.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例在服药第1个疗程中,2例在服药第3个疗程中,出现食欲减退,饱胀感,在中药中加入和胃消食药(山楂、鸡内金、麦芽)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有4例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胃痛、食

6、欲减退,但均能耐受未有停药。经24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出血性病症、肝肾功能损害、肌病等发生。3讨论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作为首要药物已经得到公认,但小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仍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仍然出现脑血管病变,难以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复发的预期效果,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阿司匹林仅仅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一个途径[5]。本研究发现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后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脑梗死、TIA的发生率,进而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目的。LDLC水平升高。但在临床用药中强化降脂虽然能够使患者总体明显获益,但由此带来的肝功能异常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发现

7、神经复原方在降低LDLC方面和辛伐他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亦无明显副反应,提示神经复原方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理想也更安全。中医学对中风的预防及复发,早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清代沈鑫鳌《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流源》云: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易预防之,第一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有常服药以维持之。中医认为毒邪是中风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最直接的致病环节,并且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病变过程。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提出寒毒、热毒、湿毒、燥毒、清毒等,认为六淫太过,达到一定程度,对机体所造成一定的损

8、伤,变成为毒。如《医林正印卷二中风》形容其可以砭肌肉,侵脏腑,贯经络,透筋骨,靡所不至。近代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