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遐思录(之十四)

银海遐思录(之十四)

ID:21217401

大小:86.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20

银海遐思录(之十四)_第1页
银海遐思录(之十四)_第2页
银海遐思录(之十四)_第3页
银海遐思录(之十四)_第4页
银海遐思录(之十四)_第5页
资源描述:

《银海遐思录(之十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银海遐思录(之十四)摘要 意大利政治电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即反法西斯精神和关注意大利普通人民的生活境遇,在意大利政治电影中都得到了发扬并有所深化。意大利政治电影内部可分为社会批判倾向鲜明、党派色彩浓厚、推崇极左思潮、从存在主义转向政治这四类。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政治电影 社会批判锋芒 党派色彩 极左思潮表现    意大利政治电影导演们曾自称为“新现实主义的孩子”、“新现实主义的后代”。情况也确实如此。不少意大利政治电影的代表人物。如罗西、佩特里、达米阿尼、洛伊

2、、斯科拉等,都当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们的助手或合,有的是柴伐梯尼的,有的是德·西卡的,有的是德·桑蒂斯的,有的是维斯康蒂的,跟他们都有创作上的联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道路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过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反法西斯精神;一是忠实于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这是两个最重要的特点。这里有必要指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发展与意大利共产党有极其紧密的联系。  意大利曾经是世界电影的中心。法国是电影发明国,是理所当然的中心,但不久这个中心

3、就转移到意大利。帕里特隆涅1914年拍摄的《卡比利亚》标志着当时世界电影的高峰,比美国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还早一年。墨索里尼上台后,意大利电影界热衷于拍摄表现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生活的“白色片”,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再度兴起。这与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开展,尤其是意大利共产党人的参与有直接关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中坚人物卡洛·利萨尼、朱塞佩·德·桑蒂斯,都是意共党员。鲁奇诺·维斯康蒂虽是贵族出身,后来也成了意共党员。柴伐梯尼、安东尼奥尼也是意共党员。据说罗西里尼也参

4、加了意共,虽然他同时又是天主教徒。  那时的情况是利萨尼、德·桑蒂斯参加了罗马的地下斗争。维斯康蒂关在狱中,柴伐梯尼、德·西卡在佐查拉山区打游击,安东尼奥尼差一点被捕。由此可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当时意共的领导和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  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的创作过程为例。本来影片单纯记录爱国神父唐·莫罗基尼(即后来影片中的神父唐·皮德罗)的事迹,后来发展为表现罗马解放前夕意共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这和意共党员直接参加拍片有很大关系。意共党员作家阿米

5、台依(后任意大利作家协会主席)参加了影片的编剧工作。在罗马领导地下斗争的意共领导人阿门多拉、古杜佐、特洛姆巴多里、阿利卡塔等,都给这部影片编导当过顾问。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如下4点:  (1)对劳动人民的苦难表示同情:  (2)或多或少公开地把矛头指向统治阶级:  (3)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精神:  (4)艺术表现上自然真实,不矫揉造作,一反好莱坞的模式。  这4个特点并非所有新现实主义影片都具备,只是限于那些较优秀的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内部的创作思想和艺

6、术风格并不是一致的,根据意大利著名电影评论家和电影史家阿里斯泰戈的看法,可以分为三个派别:新左拉派、新巴尔扎克派和“杂派”。新左拉派较接近自然主义,新巴尔扎克派指其批判现实主义因素较强,“杂派”主要指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罗西里尼等人着重于描写人的“内心真实”,随后走向存在主义的创作倾向。  在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崭新的面貌深受各国电影界的瞩目,并对许多国家电影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它就呈现出衰退迹象。各国电影理论界对其衰退原因说法不一。在我看来,有几点

7、是值得注意的:  由于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战后意大利经济恢复较快,出现了所谓“意大利经济奇迹”。新现实主义早期电影着重表现的两个内容(反法西斯和社会失业现象),这时在不少电影制心目中似乎已成了历史陈迹。50年代初出现了“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或称“粉红色的新现实主义”。这种电影庸俗琐碎,不接触现实问题,已经没有多少新现实主义气味了。这跟倡导和实践新现实主义运动的那些导演经济地位上升有一定关系。这些人在抵抗运动时期。有的穷途潦倒,有的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参加斗争,经过几年都变成名导演,跻身于上流社会,在创作上

8、的追求也不一样了。后来罗西里尼、维斯康蒂等人就热衷于搞所谓“悲剧性哲理片”。  意大利电影那个时期的发展,大致是5年新现实主义,然后是10年“悲剧性哲理片”。所谓“悲剧性哲理片”就是表现一些回顾历史、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题材,或者着力于探索人的“内心真实”,表现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孤独感和悲观情绪。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导演德·西卡在第一部“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影片《爱情、面包、幻想》中扮演主角,内容相当无聊、庸俗、琐碎,名为喜剧,其实是一部平庸的通俗笑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