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10392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给老师留份“回家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给老师留份“回家作业”德育要提高实效,首先要加强针对性,即贴近学生的实际。市三女中让老师们从撰写教育叙事起步,鼓励老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 育人要育心。学校德育要如何才能提高实效?最近在长宁区教育局组织的德育研讨活动中,市三女中党委书记杨振国提出了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德育可以走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但就是没能很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田。他们给这个问题找到了两个答案:一是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德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是德育没有很好地贴近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市三女中结合学校特色,积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提高德育的穿透力。他们
2、让每个老师从撰写教育叙事起步,每一份叙事记录一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教师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走近学生。在市三女中党委书记杨振国的案头堆放着厚厚一叠材料,这是该校150多位教师刚刚交来的“作业”。从来只听说学生要做作业,现在怎么老师也有作业了?原来学校为了配合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每学期都要求老师写一篇教育心得,可以是论文,可以是个案分析,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学校对每篇文章进行评比打分,并将结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学校领导带头做“作业”据市三女中党委书记杨振国介绍,此项活动开展已将近五年,最初的设想是为了提高学校教科研队伍的水平,
3、推进学校的整体工作。几年下来,此项工作已经作为学校的常规活动,学校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由资深教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每学期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把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可以说,这已成为每个一线在岗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作业”。在我们的常规意识中,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交这样的“作业”呢?而且老师们平时的工作量原本已经很大,再要求他们在课余写这样的文章,老师们能不能完成,会不会有怨言?杨振国坦言,在工作开展初期,老师们都觉得任务重,有难度,很多人不理解。学校请来专家做讲座,让老师们认识到在“
4、写”的过程可以对自己、对教学都有所帮助,有所提高。渐渐地,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被动到主动,老师们积极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文章的水准逐年上升。老师交“作业”,学校领导也不例外。笔者在翻看这些“作业”时就发现其中有党委书记杨振国的《访英归来看理解》和校长徐永初的《女中也要有帅才》两篇文章,都是很有质量的论文。杨振国认为,这样做并不只是一个形式,更多的是促使教师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总结,经过整理后写下来,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杨振国希望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能促使老师实现一个身份的转变,即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向
5、一个教育家的转变。“牢骚”成了宝贵素材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学期交一次“作业”,听上去好像并不困难,但真做起来却也不轻松,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脑子里的弦要一直绷着,否则到落笔时就“难为无米之炊”了。高二语文组的方平老师坦言,刚开始写的时候也有抱怨,教学任务这么重,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想、来写。但是写着写着慢慢摆正了心态,而且感觉到确实有东西可以写,哪怕只是一个学生一个事例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同时在此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一次语文课上有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梦想是找一个理想的老公,对这一在女中学生中相当敏感的话题,方平顺势引
6、导学生谈谈今天优秀女孩应该具有怎样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能在课堂上公开“谈情说爱”,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畅所欲言。方平把这个课堂教学中的小插曲写进了这次“作业”,她写道:“十六七岁的花季女孩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作为教师,要时刻想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尽量多一点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拥有美好的心灵、怎样追求美好的人生。”可见,素材是随处可见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徐萍认为,教育叙事、教育个案相比教育论文,更切合教学实际,老师比较容易接受。几年下来,她和同事的写作意识都在提高,原来一些老师遇到烦心事喜欢在办公室里发发牢骚,而现在这些牢骚都变成
7、了一个个案例,被老师们小心地收集起来,到真正写文章时就有备无患了。数学老师徐海生也认为平时的积累很重要。老师每天都在和学生接触,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只要注意观察积累,可以切入的角度还是很多的。他认为空谈教育理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像这样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才会有意义。从个人经验到集体智慧学校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完成一篇“作业”,从各科的教学研究到德育个案,从班主任随笔到心理指导笔记,内容无所不包,只要是教学中的点滴感想都可以写下来。这些作业并不是一交了之,每次都由专门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认真评审。评审结果将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依据之一
8、。获奖的文章则被汇编成册,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也会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让教师们分享各自的思考,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去年暑假的班主任培训班上,李瑛老师一篇题为《从“座位风波”谈起》[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