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03274
大小:3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0
《书信是如何承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尺牍传情——不能丢掉的温柔,您千万不要错过!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电子邮件,整体上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渠道,表达方式也越来越言简意赅。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一张邮票八分钱或两毛钱,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极为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书信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厚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
2、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但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有些人的书信写得很短,比如冰心的,常常只是寥寥数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情义。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怀念过去书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拾情怀——能经常提笔写字与阅读,拒绝被当下互联网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朗读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
3、己的思想,见字如面,即使相隔遥远,看到笔迹会不会觉得距离更近一些了呢?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在文学史上,有很多美妙的语句描述尺牍书信,如《古诗十九首》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南朝乐府民歌里:“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唐代杜牧的“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等等。历代的文学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庾信、陶弘景、王维、韩愈、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曾巩、徐渭、袁宏道、袁枚以至于清末的曾国藩等历代先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他
4、们所作的传世名作,在彼时大多就是尺牍书信。《报任安书》《遗大夫种书》《与子俨等疏》《曾文正公家书》等尺牍书信名篇,举不胜举。而在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如王羲之《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王献之《鸭头丸帖》《廿九日帖》《中秋帖》等传世书法杰作原本皆是尺牍书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徵明、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大家的日常尺牍书信也后世书法史上享誉甚高的经典作品。不仅如此,作为传统社会中日常最为重要的应用文体,历代基础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关于尺牍书信写作的教育,在此门功课中,举凡格式、称谓、措辞等皆有一套成熟
5、的范式可以学习。直到民国时期,尺牍类的文集和教材还很盛行;到了近代,民国很多才子佳人从相识到相恋,从相恋到相濡以沫,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都能从他们之间的尺牍书信中找到些许痕迹,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被鲁迅谓之《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日记被梁实秋编为《爱眉小札》,所谓鸿雁传书、尺牍传情,应如是也;亦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诸多信息是依靠尺牍书信这种文体形式流传后世的。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书信或将消亡,文化从未老去—专家谈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新焕发书信的魅力 《见字如面》唤起了中国人对
6、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关于书信,《见字如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这份书札背后的情感?记者就此采访了黑龙江大学教授刘冬颖、山东大学教授程相占。 记者:《见字如面》唤起了我们对书信年代的回忆,我国的书信文化具有哪些特质? 刘冬颖:20世纪90年代电话普及前,书信几乎是人们异地沟通的唯一方式。当人们写信时,全身心投入,凝聚着饱满、丰厚的情感,每个字、每个标点,写者都会落笔谨慎;读信人也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千里之外那个人的那颗心,真的是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以书信为切入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
7、时代场景、社会风俗,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生活智慧、情感故事与时代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情怀、中国美丽、中国气派。 书信不仅传递感情,更传承文化,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从流传于世的古代书信来看,举凡天气地理、风俗人情,皆可入信。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赏诗文、诫训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所以,书信也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见字如面》以书信为钥匙,打开历史节点,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守望。例如,张涵予朗读的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就是欧阳修30岁时为力挺贤官范仲淹,痛斥谏
8、官高若讷的雄文。这封词采斐然的信,就让我们不仅了解到宋代的官制,了解到欧阳修的成长历程,更了解到宋代人的道德标准和知识分子气节。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 记者:《见字如面》是如何彰显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思想文化的? 刘冬颖:书信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教育等多元文化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在中国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书信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西周末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