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01192
大小:25.4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0
《最新整理观《平“语”近人》有感8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最新整理观《平“语”近人》有感8篇10月8号,《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始播出,短短十二期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引导学习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思想。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经播出就已引起巨大反响,学习和实践民本思想掀起热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出自郑板桥的诗作,郑板桥先生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画家,更是一位万人敬仰的一方父母官。其在位之时察民之疾苦,想民之所想,自己却一生清贫、身无长物,以至于他辞官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
2、为他建立了生祠。为官如此,复能何求?百姓之于郑板桥的认可既是对他才干的认可,更是对他为人的认可。现在的一些干部能力不知其深浅,但官场上的“歪风邪气”却对其有一定影响:工作中好高骛远、拈轻怕重,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喜欢攀比,与群众相处自命不凡、心高气傲。这些既违背了身为干部的准则,也是对我们党“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奉献于群众”的信仰侮辱。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以总书记话语为指导,以板桥先生为榜样,牢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和使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纵观古今中外,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心者安天下,亘古不变。始皇嬴政,剑扫六合,并吞八荒,四封之内,莫敢不从
3、。于是筑长城,开运河,书同文,车同轨,本是盛世之基。奈何一夫叫难而天下隳,二世而亡。究其原因,在于统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民心不在,自然社稷不稳;宣帝病已,自幼流离,却体察民情,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都了然于胸,对于百姓宽厚仁爱,整治贪腐,鼓励生产。在此基础上,外却强敌,内推改制,既得万民拥戴,又有地利人和。一代盛世的缔造让他留名千古,“孝宣之治”将强汉推到顶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应民心民意,百姓自会拥护,逆民心而行终将颠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中国共产党历经九十七年的风雨和磨难,但却能始终屹立不倒,并且在新时代越发绽放自己的光芒,靠的就是始终和人民
4、站在了一起: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事无巨细必将亲为;有害于人民之事,无论大小必须革除。建党之初,党的方针路线就在于国内人口占多数的工农群体,为工人争利益,为农民争土地,尽管充满艰难,但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开始燃烧;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拒绝内战,一致对外”的大旗,顺应民心民意,团结同胞,尽管充满血泪,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脊梁坚挺屹立;建国以来,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层层绞杀围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为自己的长期奋斗目标,既能带头吃苦,也能让利于民,更能顺应民心拨乱反正,尽管充满苦涩,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韬光养晦,正
5、一步一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播出,是给我们每一个公职人员的一罩明灯,一个警醒,一份期待。我们必须牢记自己的使命,坚定自己的信念,夯实自己的行动,以民为本,以民为先,继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跨步前行观《平“语”近人》有感学习思想,领悟经典,央视于近日推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与传播,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最为持久的一种力量,习总书记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这一理念。无论是谈国理政还是在各种场合阐述原则
6、观点,他都会引经据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当下大众化的语言中,将中华古典文献的精髓底蕴带入到日常之中。“从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这些经典名句,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只是象征性的学习,还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实际当中。十九大报告中已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有所转化,如何让人民更好的生活,让人民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这是未来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正是当下精准扶贫正在不断推进的不懈动力。而这也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最好诠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
7、典》节目一经播出,广受好评热议,来源于节目的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在创新中阐释传统经典内容,在娓娓道来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强盛,与其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没有继承与发展,就没有兴盛与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为深厚和最为自豪的文化实力,我们更应该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开来。观《平“语”近人》有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中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形成了具有丰富语言魅力的“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