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87725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0
《日本建筑何以抗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建筑何以抗震:日本国土狭长,地处亚欧与太平洋两大板块交界处,是地震的高发地带。事实也正是如此,日本每年有感的地震达到1000多次,但其因地震造成的伤亡却极小,除了国土狭长及震源大多在海中等客观因素外,抗震法律的保障及抗震技术的实施是保证住宅建筑损失较小的主要因素。其中抗震技术分为耐震、制震、免震三类,对于不同建筑形态,具体做法不尽相同。除此之外,日本民众的防范意识也较强,这一点也从侧面起到了对住宅开发商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基准法、免震、隔离层、油压器、抗震评估 日本地理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
2、,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地质板块学说中,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日本因此也成为了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少数国家之一。 视界地震火山分布地球板块划分 为了适应这样的特殊自然环境,日本民众非常重视房屋的抗震性能,其建筑在防震、减震等方面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在经历了9.0级关东日本大地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很多高层建筑依然保持完整,
3、甚至连大的裂缝都没有,而大多数被毁坏的房屋并非被震垮,而是被海啸吞没。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日本建筑如此“坚强”呢? 立法及理论是建筑防震保证的基础 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在很早以前日本就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过研究。1891年浓尾大地震造成砖结构建筑被毁严重时,相关学者就开始探讨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地震的破坏。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了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日本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后不久,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于1914年发表了《家屋抗震结构论》。首次提出了“抗震结构”的概念,并创造
4、性的提出了用“静态”的水平力,代替“动态”的地震力的“度震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为现代结构抗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1922年,佐野利器的学生内藤多仲,发表的《框架建筑抗震结构论》中,提出用剪力墙加强结构抗震性能的理论,从而确立了“刚性抗震”理论在日本的主导地位。关东大地震后,1924年,日本首次在世界上规定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要考虑“水平设计震度”。1951年河角广博士发表《我国地震烈度的分布》,提出按照“地域”与“基础地质构造类别”来规定设计震度。1953年日本在全国设立SMAC型强震计观测记录地震,同年发表“频谱解析法”,借
5、助地震记录进行抗震设计研究,将日本抗震理论提升了一大步。 20世纪60年代,东京大学教授、结构抗震专家武藤清利用计算机分析地震观测数据,提出了利用建筑结构的柔韧性吸收地震力、以“振动论”为依据的动态设计方法,即所谓的“柔性抗震结构”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成功设计了日本第一座超高层建筑“霞关大楼”。 1981年新的“抗震设计法”实施,其特点是规定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沿高度分布的“水平剪力系数”和建筑物的“振动周期”,而且还要同时考虑多发性中小地震(地表加速度8-100gal)发生时的允许应力与大地震(地表加速度300-400gal)发生时的
6、结构安全性。他彻底改变了过去利用静止的水平力代替地震力的做法,引进了动态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物在复杂的振动情况下仍然要确保安全。 1998年《建筑基准法》对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从原来的“型式规定型”调整为“性能设计型”。立法的同时,日本对防震设计相关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也很大。2006年底,一名叫姐齿秀次的建筑设计师因编造了几十栋公寓楼的抗震数据而被捕。此事曝光后,政府紧急开展的建筑抗震性复查,导致连续几个月都没有新建筑获准开工。对于那些伪造了地震数据的“豆腐渣”工程,政府也下令要求地方政府重建或修复。如此严厉的惩处足以震慑业界。 三类核心技
7、术在日本的建筑防震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日本的建筑施工中,对于抗震有三种构造概念:耐震、制震和免震。 耐震为最普通级别,主要用在低层建筑中。 制震则是让建筑物在地震晃动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但其他地方不会发生损毁。其中一种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种球体,让这个部分吸收地震能量,等地震过后,只需把这部分换掉就行,建筑其他地方不会发生问题。还有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放置油压器装置,作用相当于保险丝,基本上在高层建筑中,每层都会放置一个油压器装置。 免震的另一个名称叫做隔震。结构免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该装置既能支撑建筑物本体重量,
8、又具有在水平方向自由变形能力,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免受地震破坏。 将建筑物与基础隔离开来以减少地震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