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77446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0
《浅议《仁学》之大同构想理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仁学》之大同构想理路 摘要:谭嗣同在《仁学》中为自己的政治构想创造学理依据,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与批判,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也为当今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借鉴意义。关键词:仁学;大同;日新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社会普遍处于一种失望之中,但至少思想界的先驱们并未丧失自己民族的自信心,悲愤中更加充满斗志,谭嗣同便是其中勇于探索的实践者。谭嗣同谭嗣同是思想
2、家,但更是政治改革家,因此他所著《仁学》一书是为了阐述其政治理想与抱负、服务于大同构想的实现。纵使其中的一些主张显得偏激甚至荒谬,但他还是把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仁做了新的阐释,进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许多启示。最具代表性的大同观念出自《礼记》一书。《礼记礼运》记载孔子之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儒者崇尚道德,有明确的追求与信仰,因此孔子提出的大道为公的社会构想,是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不满,对理想中天下为公、和谐大同的社会图景的憧憬与向往。下面就谭嗣同《仁学》中大同构想的理路作以下梳理。一、封建等级制
3、度是大同构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谭嗣同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在试着领悟基督与佛教教义的同时,也体会着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忧伤。当一个人和家人团聚围坐在一起共度佳节之时,有的人可能正在为度日发愁忍饥挨饿。享乐的人会不会体会受苦人的感受呢?也许不会,这就是等级的隔离。由于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观念,和上比你可能会失落,但是和下比你绝对又满足了,他在体会下的痛苦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与他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人具有社会属性是毋庸置疑的。当他看到别人的不幸时自己能体会千百倍的痛苦
4、,他拥有的是一种博爱、悲悯的胸怀;当他目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毫无希望、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奋力挣扎的景象时,他愿意付出一切去争取。二、日新与求变是大同构想的哲学基础日新一词通常有两种重要释义。一为《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另一出自《周易杂卦》中的革去故,鼎取新,革、鼎分别为两个卦名,去故、取新为两个卦名的含义。谭嗣同认为日新是宇宙演化的普遍法则,社会的前进在于革故鼎新;同时日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接着他从日新观点出发,认为法也是日新的,法之与时为变也,所以
5、应该变法倡新。谭嗣同认为宇宙万物时时处在日新之中,万物日新的根源在于以太[1]的日新,他说:反乎逝而观,则名之曰日新天不新,何以生?地不新,何以运行?日月不新,何以光明?四时不新,何以寒燠发敛之迭更?[2]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腐朽不开化的至愚。三、解构封建君民关系是大同构想的核心要义在《仁学》一书中谭嗣同阐述了仁通平等的社会构想体系。仁是基础,通作为手段,而平等则是要达到的目的。君主专制作为制度来讲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强大的专制设施,并且几千年来关于封建统治制度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说明已深入人心,解构封建君民关系实则困
6、难重重。谭嗣同借儒、佛、耶在中国地位问题论证传统封建统治根基的荒谬:三教其尤行星轨乎则同受压于天也。天与人不平等,斯人与人愈不平等。[3]接着他又用犀利而深刻的语言抨击造成这种不平等的体制: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夫曰共举之,亦可共废之。对于束缚人们的纲常名教、专制制度,谭嗣同提出冲决X罗的口号。他指出,X罗重重,于虚空而无极。人在现实世界中受到重重限制,而对自由个性之压迫,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莫毒于专制制度,纲常名教、以及为此
7、制度、此伦理提供理论支持的天命论。故应冲决君主之X罗,冲决伦常之X罗,冲决天之X罗。谭嗣同指出五伦之中只有朋友一伦最无弊而有益,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影响,在使人与人地位平等之后,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相互尊敬、谦让,并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对君臣一伦的抨击尤为猛烈: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4]谭嗣同参照西方近代社会平等民主的思想,依据资产阶级民约论的观点,抨击了君权神授、不容质疑的封建教义,对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说谭
8、嗣同在学术史上影响有限,至少不像他献身那么轰轰烈烈。再读《仁学》一书,感受最深的是他不断求变的勇气与魄力,是他开阔的视野,是他博爱的胸怀。谭嗣同大同构想的诸多元素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