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67149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感受古诗词的馨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感受古诗词的馨香文/许正春【摘要】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在教学中往往因循守旧。本文着眼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际,力图从在资源整合中把握教材、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等方面阐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浸润学生的心智。..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
2、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近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一、在资源整合中把握教材。1.齐现同一主题作品。小学阶段不少古诗词虽然、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融会贯通。如笔者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就以“悲”和“壮”为主题,采用“合—分—合”的
3、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先整体入手,读《出塞》、《从军行》,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内容基础;继而分步教学:让学生从“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终不还”中感受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见了?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和情感基调。2.整合同一题材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如在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
4、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3.拓展同一诗人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
5、的兴趣。二、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如执教《题临安邸》时,笔者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感慨发自肺腑:“曾经多么繁荣的景象,但却被那些只会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已经一一葬送。想到这一切,你着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酒囊饭袋们
6、!”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教师又提示:“你们忧虑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担忧。紧接着,教师再提示:“想到临死还牵挂国家统一的陆游,想到‘南望王师又一年’的遗民们,你们憎恨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学生们瞪大眼睛,紧握拳头,声音里充满了愤慨、憎恨。在这扣人心弦的“三问”中,学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读,层层深入,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三、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
7、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四、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写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
8、然纸上。一生写到:“妈妈帮我织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织。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此外,“借助插图编故事”、“串连课文和古诗”等也不乏为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