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65899
大小:273.00 KB
页数:93页
时间:2018-10-20
《历史知识和历史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歷史知識與歷史考題報告者高師大王文裕歷史知識的分類依據大考中心《指定科目考試規劃研究——歷史科研究報告》,學生所學到的歷史知識,約可分為以下五類:歷史事實史學方法史料解析歷史解釋文字表述歷史知識所塑造的能力五類歷史知識,對應以下五項能力:歷史事實:記憶史學方法:分析史料解析:推證歷史解釋:想像文字表述:表達當然這五類歷史知識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有相當多重疊的地方,且每一類中還可以再分出若干小類。歷史考題(測驗)當然也不是只測某類歷史知識的某種能力,往往是一題可以測試多種能力。歷史事實與考題歷史事實是歷史知識的骨架。如果不對每一個時代的最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所記誦,歷
2、史知識就無法建立。當然,歷史事實必須是有限的。除了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制度等須要記誦外,較不重要的、較為枝節的,則不必記誦。歷史事實是歷史知識的重要部分,但絕不是歷史知識的全部。「歷史」一詞學者定義分歧,但至少包含以下有兩層意思:指過去發生過的事件指我們對過去事件的理解和敘述若說歷史就是對過去有系統的知識,那麼重點就在於: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而不在事實的本身。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如何理解過去,而不是去記誦那些載於歷史課本上的過去事件。但是,過去發生的大事,重要的人物、制度、學說等學生仍然必須記住。這也是學生據以理解過去時不可欠缺的基礎知識,所以,「歷史事實」應該恰如其份
3、地成為測試題型。「歷史事實」題型要點「歷史事實」測試題型的重點:1.過去重要的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2.過去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方面的重要特色。「歷史事實」考題舉隅199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在日本召開會議,提出「京都議定書」(KyotoProtocol)獲得各國的響應,但美國卻以妨礙經濟發展為由,公開拒絕簽署,請問此會議最主要的議題是什麼?(A)地球暖化(B)臭氧層(C)森林砍伐(D)廢棄物污染「歷史事實」考題舉隅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徵:國家以法令規範人民;政府編列戶籍,有效掌握稅收;官員由中央派任;中央與地方藉文書傳遞訊息。這些特徵與下列何者有關?(A)
4、周公制禮作樂(B)秦漢推行郡縣(C)歐洲實施封建(D)印度種姓制度「歷史事實」考題舉隅甲午戰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遍於南北。甲午戰後,情勢大為不同:東北與長城內外、黃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別為俄、德、法和日本的勢力範圍。此時出現「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列強開放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大家利益均霑。請問:此政策由何國提出?實際推動者最可能為何國?(A)美、英(B)美、德(C)俄、英(D)俄、德「歷史事實」考題舉隅有一本茶書在貢茶鼎盛時出版。在此書的序言中提到:本朝建國初期,每年由福建進貢的龍鳳團茶及茶餅,名冠天下。請問這本茶書所敘述的是下列哪一朝代的現象?(A)唐(B)宋(C)明(D
5、)清「歷史事實」考題舉隅在近代亞洲反殖民化運動中,各國領導者大都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希望引進西方科技以促成國家現代化。但也有領袖鼓吹回歸傳統價值,拒絕工業發展,主張以自給自足的鄉村社群為基礎來建國。這應是誰的立場?(A)日本的福澤諭吉(B)中國的孫中山(C)印度的甘地(D)土耳其的凱末爾「歷史事實」考題舉隅現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紀歐洲人的創意,卻在二十世紀的美國變成大眾化消費品,甚至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徵。下列何者屬之?(A)汽車、電影(B)報紙、收音機(C)熱狗、麥當勞(D)電腦、手機「歷史事實」考題舉隅1903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
6、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哪兩種主義?(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B)自由主義、保守主義(C)社會主義、重商主義(D)浪漫主義、理性主義「歷史事實」考題舉隅荷蘭佔領台灣南部初期的競爭對象有三:西班牙人、日本人、鄭芝龍等漢人海盜與官商。請問荷蘭人對付這三個競爭對手的策略何者為是?(A)對三者都是一律逐出(B)對西班牙人逐出(C)對鄭芝龍等漢人抽稅(D)對日本人攻擊「歷史事實」考題舉隅宋代以後,出現了自主性的基層組織——宗族,這種組織到了明清時代更為普及。下列何者最能顯示宗族之特徵?(A)保甲、團練、鄉約(
7、B)鄉約、保甲、義莊(C)團練、祠堂、族譜(D)祠堂、義莊、族譜「歷史事實」考題舉隅有一位人士在過世前為自己挑了一塊墓地,表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下「自由中國發行人與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字樣,以代表他一生從事過最重要的兩個志業。這位人士是:(A)楊逵(B)胡適(C)雷震(D)賴和「歷史事實」考題舉隅羅馬教廷宣示:教宗是普世的教宗,只有教宗能任命主教,廢黜皇帝;羅馬教會過去沒有犯過錯誤,今後也不會犯錯。這種說法最可能在何時出現?(A)六世紀與拜占庭對抗時(B)十一世紀末政教衝突時(C)十六世紀初宗教改革時(D)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時「歷史事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