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53726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0
《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探析: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于拒绝主义,然而在西方国家船坚炮利面前,国门被迫打开,于是中国的政界精英和知识界精英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去,其融入方式包括改良主义和西化主义。 关键词:现代化;拒绝主义;改良主义;西化主义 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我比较赞成罗荣渠先生的定义,他认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使工业化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1]随着西方
2、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于是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精英们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对西方的影响做出具体回应:这包括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种;接受前者,拒绝后者。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政界精英和学界精英对上述几种现代化路径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在这篇文章中,我着重分析了这几种思想在中国的运用。 一、拒绝主义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而尼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他此行是来表达友好愿望的,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已经开始了30多年,经济发展到了
3、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乾隆皇帝对此一无所知,非要让马戛而尼对他称臣下跪,这样的要求英国使臣当然无法接受,于是这群英国人只能无功而返。马戛而尼却在这个访问期间看到了清朝大国的真实面貌:贫穷、腐败、保守、专制。他断言这个所谓的盛世中国将重新堕落到野蛮贫困的状态,此时的中国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封闭、自大、守旧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的拒绝主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中国作为中央帝国的自我形象和坚信中国的文化优越于所有其他文化的信念,最后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的拒绝主义在先进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面前,不得不被动加入到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来。 二、改良主义
4、改良主义者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文化的的主要价值、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在非西方的精英中,这种选择一直是最流行的,在中国的晚情时期,人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防御性的现代化运动,是对拒绝主义所导致的严重落后境况的一种救济选择,是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领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上:前期洋务派兴办的主要是官办企业,主要是官办军事企业,生产洋枪洋炮火药船舰等,在创办官办军事企业过程中,洋务派的认识有了明显进步。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仅仅军
5、事领先,而且工商发达,国力富足,列强军事上的“强”,是建立在经济上的“富”之上的;兴办洋务若只兴办军事企业而不兴办民用企业,就不能实现经济上的“富”,而经济上不富,也就无法保障军事上的“强”。由于认识上的这种变化,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企业的同时,开始注重兴办民用企业,既“求强”,又“求富”。官督商办,是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主要形式。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逐渐加强,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二)维
6、新运动。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维新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向制度层次和文化层次的推进。 (三)清末“新政“的现代化探索。其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其现代化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教育体系。1901
7、年,清政府已着手改革科举,除立即废除武科外,下令从明年开始,文科乡试、会试均试策论,不准用八股程式。与此同时,命选派人员出国游学,重开京师大学堂,将原有的书院分别改设为大、中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以期逐步取代旧教育系统。 第二,此时的民主化进程可以引见资政院的一份奏折“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钦奉懿旨,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窃维立宪国之有议院,所以代表民情,其议员多由人民公举,凡立法及预算、决算,必经议院协赞,方足启国人信服之心”[2]这句话表明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公开认同现代民主制度
8、,且是各种官方文件的共同语调,标志着新政时期主流文化的重大转向,标志着近代中国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