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46721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9
《浅议防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策略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防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策略摘 要:分析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目前状况,探究其原因,提出了控制人才流失的策略。: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跳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国有企业全面参和世界竞争,应对激烈的挑战。而竞争的焦点也随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转移而转移,即从资金、产品等物化资源的竞争转为智力资源———人才的竞争。 国有企业,非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在这场人才竞争战中普遍处于劣势地位,人才流失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新问题。人才为什么会流失?如何避免人才流失?这是摆在国有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1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目前状况及原因
2、 以IT行业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例,1999~2003年,平均每年离职人数为70人,即使在IT业就业形势不景气的2002、2003年,离职人数也有41人。离职人员中86%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25~35岁之间、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年轻人,离职去向多数为跳槽到同行业企业或外资、民营企业。对本企业而言,花费多年心血培养的人才弃之而去,损失是巨大的;同时,自己培养的人才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令人十分痛心。探究人才流失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1)20世纪90年代IT行业技术大发展时期,企业为了提高整体素质,招收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人才储备过剩; (2)由于制度限制,非凡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因人
3、设岗、人才闲置和浪费严重,许多人才无法获得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专业不对口、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现象普遍存在; (3)企业只重视向中高层管理人员待遇倾斜,忽视基层员工待遇。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员工收入水平过低、福利待遇较差; (4)企业内部未形成员工流动机制,许多员工长期从事同一工作,没有挑战性,组织缺乏活力。 (5)员工认为自己不被领导重视,工作成绩得不到肯定,没有发展前途; (6)员工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紧张,和领导没有沟通渠道。 上述原因在国有企业中具有共性,这也是目前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未来的10年里,面对市场开放的局面和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高速发
4、展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失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桎梏。减少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新问题。2 减少人才流失策略 要减少人才流失,须从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方面探究相应策略:2.1 靠待遇留人 仍以上述国有企业为例,50%的离职原因是对收入状况不满足,因此,提高员工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员工的待遇包含两个部分,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有时也称外在待遇(ex?鄄trinsicrewards)和内在待遇(intrinsicre?鄄wards)。物质待遇主要指薪酬待遇,如岗位工资、浮动工资、福利等;精神待遇是指工作的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程度、个人影响力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
5、2.1.1 物质待遇 (1)岗位工资的功能十分重要,应该保持其公正性,保证工资制度的内部和外部一致性,但并非绝对的平均。企业和其竞争对手,企业内部同样的工作岗位间的工资水平多少有些出入。不过,其他方式的奖励或待遇会将这种差异补偿平衡。让员工了解工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假如企业的工资制度是基于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企业应该让员工了解这些情况并及时解释差别。假如工资水平比较高,企业也应该让员工清楚这一情况。高工资不能保证留住员工,但低工资一定会“赶走”员工的。 (2)浮动工资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销售提成、个人奖励、集体奖励、利润分成、非凡贡献奖励和股票期权。大多数企业都采纳了浮动工资制度。推迟一些
6、形式浮动工资的发放,确实能起到稳住员工的功能。 (3)企业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高于法定最低标准的养老金、住房福利及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企业自己运营的住房贷款计划,能很大程度上的留住员工的心。2.1.2 精神待遇 精神待遇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它经常轻易被员工和管理者忽略。隐蔽性特征首先表现在:精神待遇和物质待遇相比,精神待遇不象物质待遇那么轻易测算和衡量,它难以进行清楚的定义、讨论和比较。所以,在谈到待遇时,员工和管理者都倾向于注重物质待遇,精神待遇往往被忽略。这种隐蔽性还表现在:员工在表达对精神待遇不满的时候,经常会强调对物质待遇的不满。比如,有的员工这样抱怨:“我天天要受这么多气,为什么
7、才拿这一点儿工资?”或者说:“我的工作这么枯燥和乏味,工资应该高一些吧?”管理者经常会在没有弄清员工的抱怨之前,就盲目地提高员工的物质待遇。当然,提高物质待遇可以暂时弥补员工对精神待遇的不满,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员工对精神待遇不满而造成的管理上的冲突。所以说,用提高物质待遇的方法来弥补精神待遇的不满,是得不偿失的。假如长此以往,企业的薪酬管理还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企业管理者只有明白精神待遇的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