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42258
大小:11.57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0-19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解决方案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技术资料分享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解决方案VSTATIONHD(V1.0)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专业技术资料分享前言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提倡,虚拟仿真实训在高职教育中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实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虚拟仿真技术是将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集成,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的物体和环境相同或相似的虚拟教学环境,并通过虚拟环境集成与控制为数众多的实体,构成一个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教学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有益于教师的实训教学和学生专业核心技
2、能的训练,为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实训难、实习难和就业难等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思路。目前,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如外语教学、旅游专业、数控技术、焊接技术、机电技术、食品加工、服装设计等专业都引入了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方式。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变革的一种有效手段。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专业技术资料分享目录前言2一、总体需求分析41.1“情景”的定义:41.2为什么要在教学中使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51.3根据教学建设,用户需求归纳如下:6二、设计原则7三、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概述8四、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系统运行原理示意图:10五、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成及特点11六、与教材同步完
3、备的虚拟场景库16七、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成及特点18八、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配置与指标19九、系统技术支持及服务21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专业技术资料分享一、总体需求分析通过运用学语言,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学习者必须通过“用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让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而真正的交际应该是互动的。当一方发出信息后,另一方根据上下文进行意义协商,作出反馈,他可以表示支持、进行反驳或提出疑问,然后接受方对反馈意见再进行意义协商,作出回应,双方如此反复交流,形成互动。互动是“交际的核心”。语言课堂就是一个充满“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这种互动不仅
4、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之间互动,还应该包括教材,因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是基于一定教材展开的。“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能够在教材与师生之间搭起一座互动教学的桥梁。使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互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上突出情景性、实训性和互动性,力求三者有机结合。1.1“情景”的定义:情景指的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使其产生交际的动机。“大娱号”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所提供的虚拟场景可以提供直观生动的形象,通过大屏或投影再现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的表演,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场景,产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表演的学生可以身临其
5、境的学语言,使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教学,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专业技术资料分享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戏可演,可以全身心投入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构建,使其产生交际的动机.互动教学法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1.2为什么要在教学中使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1、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
6、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1.2.2、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的过程增加,必然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1.2.3、教师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谋划好如何既能使所讲知识让学生掌握,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1.2.4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专业技术资料分享、互动式教学由于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案例讨论,气氛变得活跃,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从而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1.3根据教学
7、建设,用户需求归纳如下:1.3.1、本系统主要用于各学科虚拟仿真实训教室建设、精品课程录制、校园电视台建设。1.3.2、整个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式应该符合师生的教学习惯和管理规范。1.3.3、整个系统应该具有友好方便的操作和管理功能,可以科学的实现系统的管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1.3.4、必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