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4021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14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设计-改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触龙说赵太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顺义九中马荟苓课题触龙说赵太后指导思想理论依据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目,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高中文言文教学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是陷入了“效率低下、重言轻文、学生厌学”的怪圈。新课改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积极提倡到自主
2、、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写作和分享。教学背景《触龙说赵太后》是一篇经典的劝谏主题的文言文,学生已经学习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谏伐匈奴书》等进谏类文章,对古人进谏的技巧和艺术有所了解。但是本文不同于前两篇之处,在于文中不但介绍了劝谏的背景,而且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都有细致的描写。学生感兴趣能够改写成课本剧。第一节课时已经对课文的历史背景以及赵太后的故事进行了介绍,并讲解了第1、2、5段。学生在
3、自主预习3、4段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字词的障碍,需要师生共同解决。同时对触龙成功说服赵太后的原因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探讨,对人物对话中的人性美和真情实感需用心体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和归纳文章3-4段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触龙如何成功劝说赵太后及其高超的讽谏技巧。2.过程与方法:通过短剧表演、分角色朗读、自主阅读记录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师生交流、拓展写作等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出质疑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触龙劝谏艺术的真诚魅力,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教
4、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文意,体会讽谏技巧和艺术教学过程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特点,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疏通文言知识难点,小组交流合作,质疑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资源PPT、导学案教学过程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手段一、回顾复习1.学生齐读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的第1、2、5段,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端和结局,现在就让我们再读一下文章的1、2、5段。请欣赏学生原创课本剧《触龙说赵太后》(1、2、5段内容)二、积累整合(3、4段)1.《文心雕龙》里说“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赵国危难之际,老臣触龙请见太后,但是一上场却根本不言长安君质于
5、齐的事情,而是聊家常说饮食养生,似乎离题八千里远,那么他接下来会说什么呢?又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动了赵太后呢,现在请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3、4段。2.让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完成3、4段文意疏通和积累整合。3.帮助解决学生难点。4.ppt展示需要掌握的重点文言知识,并抽查提问。总结:“贱息、肖、没死、闻、及媪、踵、至于、侯、微独、尊、膏腴”“之”“以”“而”三、体会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1.导入: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
6、,而触龙以其高超智慧的语言技巧成功说服了赵太后。触龙一定是深谙三十六计,所以在当时紧张的气氛下,他不慌不忙,采取了一整套迂回战术。找学生回答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如果你是赵太后,触龙说的哪些话最使你感动,为什么?第1、5段2.分角色朗读3.学生表演课本剧1.分角色朗读3、4段2.把课下预习3、4段,记录的质疑卡拿出来,整理的难点字词句。3.小组讨论,互相释疑,解决问题,整理难点。4.展示交流结果。5.根据ppt教师讲解的重点知识,学生自己整理。1.自读课文,联系原文,完成导学案表格2.学生回答表格3.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预设:引导学生ppt多媒体表演道具、舞台、音乐质疑卡投
7、影仪展示小组整理的结果ppt:展示重点难点字词句导学案PPT:补充相关资料4(2)你认为触龙的劝谏之所以会成功,除了非常讲究策略和技巧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试联系故事背景和人物。(国家危难、赵太后深明大义、劝谏技巧高超、真诚爱国之心)3.教师总结,ppt展示《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评曰: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人。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最高水平的劝谏不仅仅要“以理服人”,还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