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

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

ID:21139124

大小:7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9

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_第1页
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_第2页
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_第3页
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_第4页
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杨时的道统观及其文化意涵包佳道【摘要】宋代道学家于儒家的精神和价值传承有着较为明确的道统观。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就确立了一以贯之的道统观,认定儒家有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的道统体系。即三代有圣王授受,《六经》为这一授受的记载;三代以降至秦,有孔孟宗传,与之相应有“四书”的传承接续;孟子而后,程颢(程颐)接续孔孟得儒家圣人之道而传,二程的同道张载和邵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道、传道。杨时的道统观是人物谱系、经典体系、学说的统一。其承程颐、启朱子,既推动了道学的广泛传播,又因学术与政治的纠缠,有排斥异己的流弊。..关键词杨时;

2、道学;道统中图分类号:B244.99文献标识码:A:1000-7660(2015)03-0107-06简介:包佳道,安徽芜湖人,哲学博士,(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愈《原道》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儒家精神和价值(圣人之道)传承的过程和系统,即道统观,后来为宋代道学所继承。接续孔孟之学、传承圣人之道,成为道学家的一种使命和担当。杨时自29岁问道大程,其后就笃守二程道学(圣学),不被异端(主要指佛教)改变迷惑,“某自抵京师,与定夫从河南二程先生游,朝夕粗闻其绪言,虽未能窥圣学门墙,然亦不为异端迁惑矣”(卷18

3、《与陆思仲》)。常常以“吾道”“吾儒”自许,进学于“圣人之学”(道学),“慨然乃自进于圣人之学”(卷17《寄翁好德》其一),更以传承道学为使命,“道学不传,士鲜知所止。某初不自量力之不足也,侧闻先生长者之余论,妄有意焉”(卷22《与傅国华》)。其在30岁作的《酬林志宁》已有二程之学为成周余策、洙泗之传的道统意识,“成周太平郁余策,但令洙、泗生清风”(卷39《酬林志宁》)。在杨时看来,历史以来就有着“道之传”(卷28《哀明道先生》)的过程。其33岁时的《哀明道先生》首次提出“尧→舜→汤→文→孔→孟→程颢”的儒家传承过程:“呜呼!道之传亦难矣。夫由尧、舜而来,至于汤、文、孔

4、子,率五百有余岁而后得一人焉。孔子没,其徒环天下,然犹积百年而后孟子出。由孟子而来……今幸而有其人(程颢)……而先生未及用而死……”(卷28《哀明道先生》)而后在其思想中不断体现与凸显了一个三代授受、孔孟宗传、二程得圣人之传的道统体系。一、三代授受杨时确信在三代有一个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传道的人物授受谱系,而《六经》则正是这一人物谱系授受的记载。杨时《哀明道先生》言“夫由尧、舜而来,至于汤、文、孔子”,提到三代有尧→舜→汤→文之传承,其暮年有言“故尧、舜、禹三圣相授”(卷6《神宗日录辨》),则明确了尧→舜→禹三圣相授过程。而51岁作的《书义序》除指出尧→

5、舜→禹三圣相授,还提及而后的汤与武王:“夫三圣相授,盖一道也……《仲虺之诰》称汤曰‘建中于民’,箕子为武王陈《洪范》,曰‘皇建其有极’。然则帝之所以为帝,王之所以为王,率此道也。”(卷25《书义序》)可见,在杨时看来,“相与授受”、“率此道”的舜→汤之间当还有禹,汤之后还有武王,即有着尧→舜→禹→汤→武之传承过程。此与言圣人“时中”时提到尧→舜→禹→汤→武的言说次序是一致的,“尧授舜,舜授禹,受而不为泰;汤放桀,武王伐纣,取而不为贪”(卷25《书义序》)。汤而下按时间当为文王、武王,然而文王和武王父子之间不同于此前隔朝相与授受的关系,即不同于之前的尧→舜→禹→汤→武或尧

6、→舜→禹→汤→文关系。“曰:‘非也。汤伐桀……汤虽不往,不可得矣。文王之时,纣犹有天下三分之一,民犹以为君,则文王安得而不事之?至于武王,而受罔有悛心,贤人君子不为所杀,则或为囚奴,或去国,纣之在天下,为一夫矣。故武王诛之,亦不得已也……’”(卷10《语录一·荆州所闻》)其传承过程则为尧→舜→禹→汤→文、武,这与语录所言次序一致,“故《书》称尧、舜、禹、汤、文、武……”(卷10《语录一·荆州所闻》)值得注意的是,杨时虽未直陈周公作为三代圣王的相与授受,但从义理上也大体承认周公作为三代圣王在文王、武王之后的传道地位,且其与文王、武王也不是隔朝相与授受的关系,“岂周公之德不

7、逮禹乎?盖舜之时,在廷莫非君子,而天下已大治矣,其敢逆命者,独有苗而已。纵而不治,未足为害……况又成王幼冲,莅政之初,君子之道不胜,小人不诛而纵之,其祸将不胜救矣。当是之时,虽无十夫之助,周公亦不可已,此所以必征之也”(卷11《语录二·余杭所闻》)。杨时将周公之德与禹放在同样的层次,“逮周公七年,制礼作乐。昔者文、武所由之政安在?圣人作处,唯求一个‘是’底道理。若果是,虽纣之政有所不革;果非,虽文、武之政有所不因。圣人何所容心,因时乘理,欲天下国家安利而已”(卷12《语录三·余杭所闻》)。在杨时看来,周公是在文王、武王之后的另一位圣人,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