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78195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9
《对当前贫富差距一点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当前贫富差距的一点看法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当前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严重?据新华社提出的数字,大陆目前有亿万富翁一千人,百万富翁300万人;与此同时,还有近五千万人连维持温饱都有问题。做为信息化指标的家庭电脑拥有率,东部最发达地区和西部最不发达地区竟相差几十倍。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人均财富最平均的一个国家;起码平均起来的确如此。那么。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平均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故人均分配相对比较平均,然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贫富差距都有了大幅度的上
2、升,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贫富差距有加速拉大的趋势,这样,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经济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超过了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贫富差距在这样短的时期内迅速拉开,这样巨大的变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我们知道,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尤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就有“均贫富”的传统,所以,财富分配的不均等与社会不稳定是一对孪生姐妹。今后十几年,如果我国的收入差距仍然以上述的高速度发展下去的话,将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天的的贫富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应该怎样看待它,怎么处
3、理这一问题呢?一、贫富差距问题发生的过程和形成的原因.1、工人下岗和失业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的急剧转轨和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2、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政府官员表面上看薪水不高,但由于权力的全面垄断、资源的高度集中、决策的不透明、监督的缺位等原因,权势者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发财致富简直是轻而易举的3、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从事非公经济的经营者,赚了都是自己的,因此,收入迅速膨胀起来。不过民营私营企业主还是靠智慧和劳动挣来的钱,君子取财有道,这种致富造成的社会贫富差
4、别,群众从心里还能容忍的。4、通过不合法的行为攫取金钱目前的中国,已经成“礼仪之邦”变为名副其实的“假冒之邦”,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讲最起码的诚信,市场上充斥了有毒有害低成本的假冒伪劣产品。二、如何看待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第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是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一样贫穷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1)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措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户籍
5、管理和“一次选择定终身”式的就业政策,限制了劳动要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使居民不能通过变换职业来缩小收入差距。(3)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达程度本来就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又实行了符合经济规律的部分地区优先发展、一部分人率先富裕的战略,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和社会发育程度的差异,加大了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距。(4)居民个人素质不同,以及从事职业的不同和敬业精神的不同,也会导致收入的不同。(5)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法制尚不健全,政策不尽完善,一些人得到了一些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收入。
6、第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的扩大,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居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现在还可以看到,农村的贫困人口是在显著地减少的,所以,它是在普遍收入提高情况下的差距扩大。第二个应该看到,它是我们改革和开放的一个动因,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么一个大的政策,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么一个原则,在这个原则和政策下的差距的扩大,是几乎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所以,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符合经济发
7、展的一般规律的三、对当前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拙见1.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限制人员流动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与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市场经济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能在全国甚至全球实现自由流动,而作为最重要的要素——人却无法自由流动,势必将影响市场的效率。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前提。城市或城镇本身孕含着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人口的集聚和城市或城镇的扩大,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多。故解决贫富差距迫切需要对当前户籍制度进行改革。(2)缩小贫富差距的一大拦路虎是城市和城镇高昂的房价,众所周知,当前的
8、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城镇一般居民的承受力。故应对当前过热甚至于泡沫化的房地产开放制定合理的政策进行适当的抑制。(3)把促进就业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基本优先目标,运用人力政策,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解决结构性失业,运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支持政策,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解决摩擦性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