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珠峰高度

历史上的珠峰高度

ID:21056761

大小:29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9

历史上的珠峰高度_第1页
历史上的珠峰高度_第2页
历史上的珠峰高度_第3页
历史上的珠峰高度_第4页
资源描述:

《历史上的珠峰高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研究简讯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2005-6总第17期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项目办公室编2005年6月2005年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科学考察简介至6月12日,历时近两个半月的第四次珠峰综合科学考察随着最后一批队员的顺利返京落下帷幕。这是21世纪中国首次在珠峰地区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这次科考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程;二是通过对珠峰及其毗邻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冰川变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等不同学科的综合考察,

2、研究珠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珠峰高度变化过程。在普通大众看来,世界屋脊的高度,“8848.13”似乎仅仅是一个象征,更多的是具有科普意义。但实际上,科学家花费诺大精力去得到一个数据,目的绝非仅仅在地图上改变一个数据。不仅是珠峰的高度,喜马拉雅山、以及整个青藏高原的高度变化,近年来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外科学家目前存在一个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青藏高原历史上已经达到最大高度,目前处于一种垮塌的状态,高度正在下降;面积可能在扩大,向北、向南扩展。相反的观点认为它还在不断隆升,并且目前仍加速向上隆升。针对国内外这两个极端的观点矛盾,有必

3、要对青藏高原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量,而珠峰是青藏高原上的最高点,对它的高度变化历史的研究将具有代表意义:如果整个青藏高原在垮塌或者在隆升,珠峰的高度可能会变化更明显。本次珠峰科考地质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珠峰地区的地质结构构造方面的考察,研究珠峰地区的圈层结构、构造演化,建立珠峰高度变化的历史。珠峰科考地质组对珠峰地区的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分析,从海拔5000米到6500米,选取了6条地质剖面,采集了近100个岩石样品。另外,登山队根据科考队地质组的要求,对极高海拔地区(6500~8848米)也进行了系统采样一、珠峰的岩石组成珠穆

4、朗玛峰在岩石结构上从上到下主要分为三层:最上面的为珠峰组灰岩;中间为黄带组;最下面为北坳组结晶变质岩。北坳组为喜马拉雅地区的结晶基底,而上面的珠峰组和黄带组则为该区的盖层。珠峰组:最上一层8660~8848米,灰色-灰白色。岩石被称为珠穆朗玛峰组,又被称为珠峰灰岩,主要岩石为灰岩和粉沙质灰岩。关于珠峰顶部灰岩的时代,由于至今没有发现可以鉴定的化石,因而其时代长期不能确定。在珠峰顶部的灰岩中曾发现一些生物的碎屑,这些碎屑的特征可以和珠峰北部绒布寺地区查雅、秋哈沟等地含化石灰岩中的生物碎屑对比。对珠峰灰岩也通过同位素年代学方法进行了测定

5、。综合各种方法,最后推测珠峰顶部灰岩的时代为早奥陶纪。珠峰顶部时代的最后确定还有赖于今后登山活动中在珠峰顶部发现可以进行时代鉴定的化石。黄带层:海拔8200~8660米,岩石呈浅土黄色、浅棕褐色,条带状、片状的大理岩、千枚岩等,为一套沉积变质岩。在珠峰,卓奥友等山峰发育,在喜马拉雅山其它地区不甚发育。因岩石为条带状,片理发育,在珠峰中间为醒目的浅黄色,因而被命名为黄带层。他也像一条黄色带子缠绕珠穆朗玛峰一周。推测时代为震旦-寒武纪。北坳组:珠穆朗玛峰金字塔的巨大黑色底座被称为北坳组,又称高喜马拉雅结晶岩,为本地区的基底岩石。高喜马拉

6、雅结晶岩由变质沉积岩和变质岩浆岩组成,薄板状构造,一般单层厚几厘米。在高喜马拉雅,片麻状花岗岩的时代主要为寒武纪-奥陶纪(400~600Ma)。在上述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中还有大量的中新世(12~20Ma)的浅色花岗岩岩基和岩脉。与上部的珠峰灰岩及黄带层相比,北坳组的变质和变形都比较强烈。二、珠峰的构造变形特征由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于65Ma以来的强烈碰撞,位于印度大陆北缘的岩石被强烈的挤压变形。岩石发生褶皱缩短和推覆堆叠,地壳被成倍的加厚。正常的地壳厚度约为35千米左右,地球物理探测表明,喜马拉雅地区的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左右。构造

7、地质恢复显示,碰撞以来,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缩短量约为400千米。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基底与上覆的喜马拉雅北坡特提斯沉积盖层的变形截然不同,特提斯沉积盖层主要表现为一致向南倾斜的不对称褶皱和破劈理,主要为上部地壳的脆性变形,而喜马拉雅山则以韧性变形为主。喜马拉雅山是由北向南不断扩展的,在向南扩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大断裂,长达几千公里,根据其形成的新老和位置,从北向南依次被称为:主中央断裂(MCT),主边界断裂(MBT),主前缘断裂(MFT)。其中,主中央断裂是高喜马拉雅和低喜马拉雅的分界,主前缘断裂是喜马拉雅山系和恒河平原的分界。由于这些断

8、裂的作用,地壳岩石发生叠覆,使喜马拉雅山在增高的同时,宽度也同时变大,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宏伟的山系。在喜马拉雅山向南扩展,不断加宽的同时,喜马拉雅山可能达到了很大的高度,由于巨大的重力作用,高喜马拉雅的北部开始向北滑动,因而在喜马拉雅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