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

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

ID:21023474

大小:60.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8

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_第1页
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_第2页
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_第3页
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_第4页
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10[1][1].渝东盐业和三峡文化(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一)刘卫国*刘卫国:(1941-),男,重庆市盐业总公司万州公司退休干部。摘要:渝东地区本是山峦重叠、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贫困山区,但因盐利的吸引,大量移民涌入三峡地区,移民来自省内外的各个地区,遂将各地文化汇集于此,并相互碰撞与融合。融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在斗争中求统一,在碰撞中进行交融,在长期的交融中演化出新的文化内涵,为三峡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使渝东地区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山区。关键词:盐业;文化;移民;交融渝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地处盆周山区,北东南三面环山,西南开豁,由西到东逐渐升高,全区山地和深丘占总面积的百分

2、之七十七点七(77.7%?)。大巴山耸峙于东北边境,为渝陕、渝鄂界山,山脊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一般海拔标高1500—2000米(一千五百至两千米?),不少山峰高达2500—2700米。巫山、七跃山北段位于东部和东南部,长江由西而东横切巫山,形成驰名中外的“三峡天险”,其间峡谷幽深,两岸悬崖峭壁,尖峰高耸入云。此外,区内还有铁锋山、精华山、观面山、方斗山、七跃山……(省去?)等众多大小山脉峙立于长江南北,遍布境内各地。所以,区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很难看到有连片的平川地貌,(就连?)西部最大的梁平坝子也只有120余平方公里。(,?)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贫穷山区。

3、然而,在这样贫穷的大山区里,人口密度却相对较高,其中,沿长江河谷地带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600—800人,[1]接近成都平原的人口密度。涪陵、忠县、万县、开县、云阳、奉节等县人口均已接近或超过100万。且这一地区的饮食文化发达,人文景点众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研究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时即可发现,它的形成乃与渝东的古代盐业息息相关。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以当地的经济活动为基础,并融合其它要素,如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出产、交通……(省去?)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等条件,才形成丰富多彩、各具

4、特色的灿烂文化来。三峡文化当是历史上存在于长江三峡地区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其中,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三峡文化所涵盖的区域,亦由长江三峡幅射到整个三峡库区,即古代巴国所辖之大部分区域。大致范围东至宜昌,西至重庆,北至大巴山,南至武陵山。[2]古代巴人靠盐而兴邦、立国。因此,在研究三峡文化时,必须要首先考证其古代的支柱产业——盐巴。渝东盐业是三峡地区最古老的支柱行业,盐泉约形成于3500万年以前,且分布在10余个县的众多河流岸边,与水源长期相伴,位于古人寻找水源必经的显眼位置,容易被古人所发现。先民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由本能驱使到盐泉处吸食盐水,至新石器

5、时代便学会用陶罐煮盐。经历了陶罐煮盐、铁锅煮盐、真空制盐三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到夏、商之时,已出现了专业化、商品化的多个盐业基地,盐业基地又是繁华的经济聚集中心。盐场遍布于十几个县境之中,历经各朝各代,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成为四川的几个重要产盐基地之一,是支撑三峡地区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学者们多称三峡古代经济为鱼盐经济,说明渝东盐业在三峡古代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三峡文化的内涵里,随处都能看到渝东盐业的影子。渝东盐业时时都在影响着三峡文化的形成。本文既不是三峡文化之著,也不是渝东盐文化之作,只是就渝东盐业对形成三峡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作一些尝试性的探析

6、。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让沉淀于三峡库区的盐业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发掘和有效的保护,并唤醒沉睡的盐业旅游资源,来为发展三峡库区经济服务。大量的涌入移民古代盐业生产没有机械动力,各道工序的操作和物流搬运,全靠人力,是劳动力高度密集的行业。一个盐场就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又是一个经济聚集中心。一般说来,一个年产盐1000吨以上的小盐场,即可容纳就业人员万人以上:其中,盐场自身从吸卤、制盐、到各种辅助工人,约需劳动力数千人;而它所带动的若干相关产业,如燃料业、木船运输业、造船业、短途搬运业、长途运输业、制桶业、编织业、制绳业、打铁业、饮食服务业……等等,

7、所容纳的就业人员,远远超过制盐工人的数量。正如民国《云阳县志》所云:盐业“于县境食货,实为大宗,利之所凑,食其业者,自卤主、煎户、运商、肆伙、汲拽、都养、洎乎沿江煤窿、舟挽、驮驱、转移执事于其间者,无虑数万人……,亦为县境一大都会”。[3]其中,柴炭、船运、搬运三业所容纳的劳力最多:“往昔地饶林木,煎盐以柴,今汤溪水步,尚有‘柴湾’之名。山木既尽,乃用石炭,未审所始。自盐场上至鱼泉,下至洞上,溪岸煤洞极多,业之盛者,富至巨万”。又“上下游炭质较异,须掺和得剂,乃省火力。船运如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