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ID:21015255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8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_第1页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_第2页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_第3页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_第4页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_第5页
资源描述: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由此可见,颜回尽管享年不永,却实为儒学史上一位很值得重视的人物。一、颜回的政治志

2、向论及颜回,学者每每赞其“安贫乐道”。其实,这只是其思想非主流性的一面。他思想的主流乃在于救世淑人。这就关涉到对其政治志向的考察。政冶志向上,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尝曰:“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荀子·哀公篇》)颜回既与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

3、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朱熹释“伐无善、无施劳”曰:“伐,夸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论语集注》)以不夸己能、不扬己功为其意。但此说不确。元人所著《四书辩疑》驳朱说云:“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长之总称,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通谓之伐善。又言伐无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为二,颜子之志,岂别无可道焉?……该‘无施劳’者,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夫劳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颜子之言,于世厚矣。”此说极是。所以,

4、颜回这里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这与舜之“无为而治”正相仿佛。在颜回看来,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考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他生活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世以混浊莫能用”(《史记·儒林列传》)的社会环境中,丝毫不愿改其志,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

5、周教文)”,期于“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王符称赞他:“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武不能屈。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潜夫论》)若征之《史记·孔子世家》所记颜回语:“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可知王氏所言非虚。这样,颜回就只能终生不仕,惟以“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赞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上《雍也》)。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同上)实同一旨趣。二、颜回的道德境界颜回平生虽无事功称知于世,但好学慕道,以全副身心体悟孔子思想,并努力将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的道德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相关联着的途径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了孔子所谓的“仁”德之境的。第一,“好学”。颜回好学,为其师与同门公认。《论语·先进》记:“季康子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

7、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子贡也说颜回勤勉于学,“夙兴夜寐,讽诵崇礼。”(《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那么,颜回为何此“好学”,“学”什么?孔子又何以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中独以“好学”赞誉颜回?若从一般求知意义上看,孔子弟子甚众,习六艺而精者亦不乏其人,好学者当不为少数,但孔子都未以“好学”相赞。可见颜会所学与所好者,并非一般知识。又,孔子本人曾释“好学”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论语·学而》)这是孔子从思想道德角度提出的“好学”标准,是对其弟子提出的普

8、遍性要求。孔门诸弟子中合乎此标准、达到这要求者较多,至少“七十二贤徒”都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绝不仅颜回一人。所以,孔子称道的颜回所“学”亦即其所好之“学”,当另有所指。宋明诸儒、乃至释门中人都曾殚精集虑,对此做过多方探寻,如据朱时恩《居士分灯录》记载,周敦颐初见晦堂祖心禅师,向其“问教外别传之旨。心谕之曰:‘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闻道,夕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