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07054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8
《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物理《热和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
2、现象。 7.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8.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9.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在学习第十四章“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并进一步通过推理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
3、变。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引出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分子热运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等。 2.内能:内能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量的概念等。 3.比热容: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及其单位,各种物质的比热容,理解水的比热容大这种特性的应用,热量的计算
4、等。 4.热机:内能的利用,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热值的概念,热机的发展等。 5.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等。 二、本章教材特点 1.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提出初中物理尤其要学习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因此本章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内容,密切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爱学、乐学。如
5、本章设置的“导言”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神奇的火”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联系生活实际,从能量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又如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用一幅图展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开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引出对扩散现象的思考,进一步得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再如第二节通过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一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盖的能量从哪里来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内能的概念。第三节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烧水的经验,来讨论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定
6、性的结论。还有根据学生的经验,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进而引出燃料的热值。通过摆动的秋千、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的能量转化分析的现象,去思考能量是否守恒等。 本章教材多处采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把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材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教材又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比如,在动手动脑中分别
7、设计了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做出评估、对人体摄入能量的科学性的调查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教材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 总之,这样设置教学内容,不仅密切了物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停滞不前,而是慢慢深入,由表及里,挖掘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升华自己的生命。
8、 2.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