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02877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中学校长推荐上北大能否保证公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学校长推荐上北大能否保证公平 据《中国青年报》11月9日报道,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按照此方案,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以免考,直接进入面试阶段。这部分招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具体人数则视申请中学以及中学推荐学生的情况而定。 校长推荐上北大是不可控的教育改良 表面上看,此举可视为一种教育探索,对现行单一考试考评机制构成有力的补充,值得肯定;但细加考量,西方式的”校长推荐制”并不能照搬到中国。将大学的公信力和美誉与“校长的
2、品格”简单挂钩,具有太大的制度风险——校长推荐上北大注定是一种不可控、不可信的教育改良。 大学施行“校长推荐”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吸纳优秀学生,给予综合素质高的考生一个“个性发展”的机会。但推荐谁?推荐标准是什么?谁来监督?能不能做到公开透明?一旦这样的“机会”由作为教育管理权力个体的校长所掌握,出现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就算是校长的“品格”靠得住,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校长推荐”能否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干扰而保证公正与公平,也实在是令人担忧。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制怪圈,消弭体制落后所带来的不公,不能造成新的不公,
3、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前提。实际上,改革的指向应是淡化权力对于教育的大包大揽,最大限度地剔除教育运作中的“人的因素”,强化制度可控管理的力量。把“北大的信誉”、教育公平的保障寄希望于权力个体的道德自律,这种改革思路本身就值得商榷。 校长推荐制应为高考补缺 有人说,整个科学史可以说就是以天才的名字来点缀的灿烂银河,其实人文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领域里都有天才的光芒。我们应尽力不让天才被埋没,也正是因为如此,北大的推荐制只有作为现有高考制度一种“拾缺补漏”的方式出现,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来。 方案中说推荐制的目的是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给予面试合格者享受下
4、降30分录取的政策,笔者以为,这却是让“推荐制”回到了高考选拔的老路上去。既然是天才、偏才,就更应不拘一格才是,何必又要看总分数呢? 当年钱钟书先生数学只考了15分,却被清华破格录取的事,一直传为美谈。其实,那时被破格录取的也不止钱先生一人,还有闻一多、吴晗、臧克家等被不同的学校破格录取。当时的天才、偏才,后来就有成为大师的,反观如今这个缺乏大师的年代,不免让人唏嘘。这不能怪罪于高考制度,但也说明天才选拔制度的缺失。 也许是担心选错天才吧,但要知道哪怕选错一万人,如果能在当下、或在未来的日子里再出一位钱钟书,恐怕也不仅是我们一个国家的运气。 不管怎么说,
5、能走到这一步,也是个不小的进步和观念上的突破了。但笔者还是真诚的希望,北大的推荐制步子能再迈大一点,发展成为天才、偏才的专门的选拔制度,来替高考补缺,以免天才成为高考的漏网之鱼。 均衡教育资源需要实在和细化动作 读完新闻,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不是所有的中学校长都能得到推荐资格,也不是所有的中学能得到推荐资格,而是要经过北大的选择和考查。 不剥夺任何一位有怪才偏才的学生的深造机会,不因为人才的身份卑微、就读中学的偏僻无名而拒绝他们的入学申请。这应该成为中国高等学府起码的开阔和开放胸襟,也是真正的自主招生无法回避的现实障碍。 就像保送生等制度一样,北大自主
6、招生还是未能跳出“人才地域论”的既定思维:只有重点中学才能培养出好学生,只有名校才能“养”出偏才。所以,为了稳妥和不出乱子,北大的自主招生推荐资格才显得小心翼翼。 而教育学告诉我们,重点中学能造就高材生,一般中学甚至是偏僻中学同样是藏龙卧虎的地方。相对而言,因为重点中学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一般中学的偏才、怪才的出现概率比重点中学更大。比如季羡林“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十二岁。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为众人所艳羡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可见,这是一所再普通不过的中学。可就是这样的普通中学,却培养了季羡林
7、大师,并且得到了就读清华大学的机会。 北大校长周其凤谈到自主招生时表示,“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就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这话说得非常好。既然是自主招生,我们就不妨放出眼光,敞开胸襟,让一般中学的校长也去推荐自己的得意弟子,这对于人才多元化、多样化等理念的落实将是个积极突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