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优秀”的名义戕害教育

不要以“优秀”的名义戕害教育

ID:20999562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8

不要以“优秀”的名义戕害教育_第1页
不要以“优秀”的名义戕害教育_第2页
不要以“优秀”的名义戕害教育_第3页
资源描述:

《不要以“优秀”的名义戕害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不要以“优秀”的名义戕害教育  “高考多少分才能进精英班?”“就业率有多高?”“是否可以免试攻读硕士、博士?”近日,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所高校同天举行“开放日”活动,提供有关高考招生咨询。“精英班”和“全英班”等教学特色班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家长和考生入校咨询。同时,广州其他高校也纷纷出台高额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励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以丰厚奖学金“抢英才”,以诱人的承诺“招状元”,渐成各高校选拔录取的新景观。对于多数考生家长来讲,这种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无法承担大学费用的优秀学生而言,这笔钱可

2、以免除他们的求学及发展之虞。至于学校,能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保证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无生活压力之忧,不致因高额学费而影响学业发展,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这种吸引优秀学生报考的做法,本质上是对人才的重视,称得上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些具体问题尚需要科学的界定。  其一,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何谓优秀人才标准,什么是优质生源?高分考生乃至状元,是否就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单纯的经济手段或诱人的承诺,能否吸引优质人才?用事实说话,去年港大拒收“状元”,“状元”们折戟沉沙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11名内地各省市高

3、考最高分的考生,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理由是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港大的选才标准,不单单看考生高考时的分数,更注重看其综合素质。而追高分、捧“状元”之风的盛行,关注的不是“状元”们是否真的能成才,而仅仅是“状元”两字的公关效果,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会助长教育领域的浮躁,导致教育理念的偏颇,错失真正的优秀人才。  其二,学校不惜重金招揽优秀学生报考,就能如愿以偿吗?这样做,不否认保障了极个别学生的权益,但同时也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权益。事实上,学校一边在重奖,同时也在高收费。而高等教育收费的失序状态,不仅使不少学

4、子的大学梦破灭,家长们钱花得也不明不白,已经招致民怨沸腾。可以说,目前最需要投入的,不是招揽优秀学生的奖学金,而应是惠及大多数学子的助学金,最好是将高收费降下来,让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成得了才。  其三,各高校吸引优秀学生报考的做法,实际上也折射出高校对优质生源争夺的激烈。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炮轰”清华、北大时所言,清华、北大把高考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一流大学选择;而对这两所学校的过度追捧,各地人为地助长他们“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而每个大学都力争在自己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

5、“掐尖”,无疑会埋没更多人才。  事实上,重奖不过是招生的“外在”宣传手段而已,并不能代表学校的品牌和师资等“内功”建设。说到底,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是为了保证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如果能够化“奖”为“助”,保障更多优秀的学子无求学费用之虞,注重培育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肯定比偏重少数人的做法更有效。就事论事,助学金的“雪中送炭”要比奖学金的“锦上添花”更有效。  要破除人为的“掐尖”,现在迫切需要改革的是评价制度,不仅是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更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不能总是单纯地以高分“说话”,不能总是让选拔制

6、度陷入“高分教育”的泥潭。虽然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探索。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要解除高分教育的迷失,全面实现素质教育,非但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  东方网·郭立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