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81731
大小:2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8
《《离骚》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相关知识,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疏通诗句,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认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听几幅颂扬一个名家的对联,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志杰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
2、大诗篇。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祖;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听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了吧?对,他就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最后一幅对联中的“离骚”,就是他最著名的诗篇《离骚》。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
3、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离骚》是因“忧愁幽思”(司马迁语)而作。故以抒情为主,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境界,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睹它的风采吧!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简介: 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介绍屈原和楚辞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倍受尊崇。 屈原与楚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顷襄王
4、继位后,以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江南。他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无可奈何,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起草宪令;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两度出使齐国。政治理想是“美政”:一是圣君贤相,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使楚国强大起来。二是民本思想,注重民生疾苦。 《离骚》、《天问》
5、、《九歌》(11篇)可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和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诗。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
6、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疏通文意 1、朗读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
7、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通假字:错、郁邑、圜、反、离、章、陆离 古今异义:浩荡、工巧、改错、穷困、流亡 特殊句式: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高余冠之岌岌兮定语后置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被动句 四、整体感知学生说出课文意思。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1、前七节:述怀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2、后六节:反省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五、课堂练习: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哀民生之
8、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