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ID:20945937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_第1页
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_第2页
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_第3页
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

2、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再叙王勃作序故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

4、言”?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  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②写景:第二段。③抒怀:“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④作序缘由: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5、 归纳全篇思路。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②鉴赏前一层,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③鉴赏后一层,要先理出叙事顺序,再品味“棨戟遥临”、“千里逢迎’”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  第二段: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并划分层次

6、。②鉴赏前一层,先理出描写顺序,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再品味“耸翠”、“流丹”、“无地”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③鉴赏后一层,先理顺序,再品味“盈视”、“骇瞩”、“扑地”、“弥津”诸语。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⑤体会写景的作用。  第三段: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①以“

7、所赖”为界划层次。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分两步:  1.讨论

8、;“落霞”一联是千古名句,但有人说“与”“共”二字多余,此说是否有理?  2.讨论:“渔舟”一联所写是作者眼前的景象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