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

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

ID:20938478

大小:85.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0-18

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_第1页
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_第2页
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_第3页
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_第4页
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黄煌:区区五苓散,能医太多病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我是为推广经方而来的。经方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为什么说它有几千年历史,这不是瞎说的,中国人最早吃药是吃单味药的。前几年在杭州萧山一个叫跨湖桥的遗址上考古人员曾经挖出过一个陶罐,这个陶罐据说是7千年前人类的煎药罐。在这个陶罐里面,考古人员发现有一撮已经碳化的植物根茎,考古人员认定这是7千年前古人吃药的药罐。这只是单味药,后来我们的先人学会吃2味药、3味药、4味药……慢慢形成

2、很多复方。所以现在我们学中医、学中药,不能只停留在单味药上,因为复方才是我们中医的智慧所在。在长时间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复方,我们称之为“经方”。这些方子很多都被收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可以说张张是好方。只要把它学成、学透,在临床上是很容易见效的。绝对不会像现在我们用了一大堆的药效果还出不来。其实你只要把经方学好了,不要说是常见病,就是很多大病、重病,也可以治疗。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方是五苓散,这还是我第一次在经方班上讲这首方。这个方不大,只有5味药: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茯苓。这5味药是打成粉的

3、,而且要用“白饮和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的一种量器,一方寸匕大约2~3g,“白饮”,有很多医家考证是米汤,也有人说是白开水。白饮调服,一般1天吃3次。这张小方是古代治疗水逆病的专方。不要说中医不辨病,古时候中医是辨病的,只不过这个病现代西医没有认识到,没有记录到现代疾病名称大辞典里面去。五苓散就是古代一种叫做“水逆病”的专方,何谓“水逆病”,就是病人口渴,但是喝了水还会吐出来。经方中有很多方是专治某种病的,但后世把这张方扩大也可以用来治疗其他病,所以在后世看来,五苓散又是一张通阳利水方。按照中医来

4、讲,它具有利水作用,它能将我们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同时,它还有一个通阳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经典的通阳利水剂。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治疗以口渴、吐水、汗出、腹泻同时小便不利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五苓散治疗面非常之宽,已不仅仅局限于古人治疗“水逆病”这一点,我们已经将它扩大化,下面我会向大家介绍。这个方的用量比较特殊,它用铢来算。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这是怎么算的呢?汉代一两等于现在多少还有很多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一两等于3g,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应该等于15.625

5、g,这个相差是非常大的。在认定五苓散的前提下,我们强调的只是相对剂量,就是它的比例,所以按照古代二十铢为一两的计算方式,五苓散的配比:猪苓是三,茯苓是三,白术三,泽泻最多是五,而桂枝二,要说明一下,桂枝,不要仅仅理解为我们现在药房里面配的桂枝,张仲景时代没有桂枝、肉桂之分,而我们现在有桂枝、肉桂之分。其实它们都是肉桂树上的不同部分,一个是嫩枝,一个是厚皮。张仲景时代的桂枝,据我的体会主要是肉桂,尤其是做散剂、丸剂的时候,一定要用肉桂,而且是好的肉桂。所以大家使用五苓散散剂的时候,桂枝一定要用肉桂。现在我

6、们也用五苓散的汤剂,用汤剂的时候可以用桂枝,但是桂枝量要大。肉桂也可以用,但肉桂要后下。有时候开五苓散,只有5味药,病人嫌少,我就既用桂枝,又用肉桂,一共就有6味药。我们学经方一定要看经典,一定要看张仲景的原文。原文是我们研究经方、使用经方的最基本出发点。我们要以经典方证作为我们的基本依据。张仲景关于五苓散的条文不少,我归纳一下:71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说明渴的程度非常严重;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注意,张仲景很多条文上

7、都有“者”字,这其实是指“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人”才用这样的方。它不是像现在西医,讲的是什么病,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等,西医讲病,中医讲人。还有156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心下痞”,上腹部不舒服,不仅口渴,口干,而且心里面非常烦躁,五苓散条文中多次提到小便不利;五苓散还能够用于治疗霍乱,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霍乱是古时候一种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这个病出现头痛,发热,而且身疼痛,同时还有热多,欲饮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

8、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张仲景原文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口渴”和“小便不利”,它揭示了五苓散证使用的一个关键点。针对张仲景当时的疾病,用五苓散方证的特征是“口渴”和“小便不利”,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里入手透析五苓散方证,了解什么情况用五苓散。古时候经方的使用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讲究理法方药,当时是没有什么理论的,只是“有是证,用是方”。病人出现什么反应状态就用什么方;这个医生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