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30640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至情之文,至理之文。该文对灵魂、生命、情感直至死亡,都写到了极致。他以全新的语言阐述了全新的思考,以独特的语言抒发了浓浓的深情。所以,我们在品赏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时,必须紧紧联系本文的情与理。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通常的说法是“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作者突破常规,写成了“剥蚀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动词“剥蚀”的运用有两个特点。它虽是动词,但通常情况下,它后面不跟宾语,有的语法家叫这类动词为“不及
2、物动词”,“坍圮”“散落”也属此类,只有“淡褪”有点例外。在本文,作者让这几个词都带了宾语。如按常规写成“琉璃剥蚀了”,“琉璃”是主语,是被说明的对象。本文让“琉璃”作宾语,成为被处置的对象,“剥蚀”作谓语,强调了是怎样处置的。这样写,突出了荒园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历经沧桑的地坛变得荒凉残破,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 除了动词的超常使用外,形容词的使用也很特别。通常写“琉璃”用形容词红、黄、蓝、绿等,写“朱红”用“鲜艳”“耀眼”等。而本文却用描写人的作风的词“浮夸”“炫耀”。作者超常使用这两个词并不是简单的移用,而是表达了作
3、者目睹之后的主观感受——对“琉璃”、对“朱红”的厌恶与蔑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 “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茫然”“急迫”是描写心情的词,能和“步履”搭配吗路有远近、宽窄、崎岖、平坦之分,哪有“焦灼”的路其实,“茫然”也罢,“焦灼”也罢,都是母亲心情的写照。苦命的儿子一人到园里去了,“兼着痛苦、惊恐”的母亲哪里能放得下心呢到园里寻找,一时见不着儿子,怎能不“茫然”怎能不“急迫”怎能不“焦灼”将这三个词分别与“
4、步履”“路”搭配,反映了作者体察了母亲的苦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敬意。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可以“微苦”,怎么会是“熨帖”熨帖是一种心理感受。作者看到日升月落,春来秋往,园中万物生生不息,感到生命的可贵,摆脱了死神的羁绊,心境安然自适。看到了落地的树叶“坦然安卧”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熨帖”的感受。在这里,作者已移情于物了。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不说园墙挡住了日光留下了一溜阴凉,而说“斜切下阴凉”,既表示了日光是斜照的,又把阴凉比作了一个固体物
5、质,可用刀来切,还把“园墙”拟人化,似乎它主动地造出了“阴凉”,静态的物象变得生动可感。又将“园墙”置于“金晃晃的空气”中,写出了“园墙”与“空气”的关系,“空气”往往是被人忽略的而用“金晃晃的”来修饰,也别出心裁,给人满眼都是灿烂的阳光的感觉。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朱自清写月光是“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沈从文说:“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孙犁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史铁生与诸位大家切入的角度不同,他既不是从下而上写“升起”,也不是从上而下写“照耀”,而是
6、写月光落到地面的效果:“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这“亮”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由“满地上都亮”我们推知:月亮升高了,时间推移了,史铁生在园中呆的时间太久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草叶上的露珠滚落往往不为人们察觉,而作者坐在轮椅上长时间的静观默察悬想,于是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感觉。“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露珠无声滑落,却成了“轰然坠地”,真是“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露珠轻轻落地,却“摔开万道金光”,真是异想天开的大胆夸张。“摔”写出了千钧之力,一点微光幻作“万道金光”。作者于细微处看出大
7、千世界的灿烂辉煌。史铁生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一切景物,如蚂蚁的摇头晃脑,飘虫的展翅升空,在他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连小小的露珠也倍增光彩,充满诗意。 总之,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时,不仅要感悟古老的地坛以其蕴涵的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激起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我与母亲间刻骨铭心的亲情,也应注意品读作者那用以明理传情的优美恳切、新鲜奇崛、勇于创新的语言。 搜狐教育社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