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04421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7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点滴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点滴探索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点滴探索 皮亚杰从其发生认识哲学出发,把活动与动作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知识的来源,将“活动教学”视为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用新观念对活动教学进行新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活动教学呢?本文所指的活动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活动课题,采用分组活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创造素质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力图打破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平静沉闷的课堂气氛,采用活动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活动教学是由活动设计、活动导入、活动展开、活
2、动评价四个部分组成。从活动教学的基本目标出发,活动教学过程始终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一、活动设计,提出问题 波普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活动教学以问题为开端,活动设计过程即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同时,活动教学以问题为开端,密切联系生活,密切联系时事,密切联系学生。正所谓“处处都是创造之时,人人都能成为创造之才。”通过围绕生活,围绕时事,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怎样改进居室,教室环境?如何美化校园,街区?“六·一”演出如何布置舞台?怎样制作教师节
3、贺卡?国庆专刊如何设计?如何制作小手工艺品?等等。 二、活动导入——思考问题 “导”要讲究方式方法,“导”要讲究艺术,除语言艺术导入外,音乐艺术导入形象艺术导入,景观艺术导入,实物艺术导入都是较好的导入方式。 要保证活动导入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教师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料。资料收集应通过各种途径,一是靠教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脑、动手就地取材;二是学校和教师制作形式多样的配套资料。如:电脑课件、录像带、幻灯片等。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情境之间。在了解别人怎么想怎样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发散思维,努力寻求新颖、独特的思路。这应是活动的导入要求的第二步。也是衡量活动导
4、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三、活动展开——解决问题 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的展开,可借鉴“合作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即”八人一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操作。 1、小组讨论 首先由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然后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根据新颖、可行的原则确立最佳方案。 2、组织交流 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思路,扩大同学间的影响范围,使同学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这一步,教师应该及时点评,充分肯定同学的想法,并提出合理建议,使他们的方案更为完善。
5、3、分工合作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分工,共同活动。这一步的难点往往是技术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确保创造活动的顺利完成。 四、活动评价——反馈问题 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基础工程。活动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收获于问题。活动的评价应倾向于过程,倾向于个人和小组的纵向提高。 评价方式不能搞教师“一言堂”,学生自评和互评都是可取方式,通过学生谈体会,谈得失,达达让学生分享成功快乐,树立创造信心的目的。 实践证明,活动教学对学生创造素质的平衡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创造品质上平衡个性和共性 活动教学始终以人为本,牢
6、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中的“教”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方法,“学”不接受性的,而是民现或主动参与,亲自实践。活动教学还能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气氛。因此活动教学能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同时,活动教学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创造愉快的协作过程,树立了团队精神。 (二)在创造思维上平衡发散和收敛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方式,它定向于某个问题的解决,然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方法。收敛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求异和求同都是认
7、识过程的必要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而活动教学过程与创造性思维求异、求同的衔接方式完全吻合,所以我们说活动教学可以使创造思维的两极平衡发展。 (三)在创造观念上平衡生活和创造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对创造产生神秘感和畏惧感,认为创造是科学家的事,创造远离自己等。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将创造从神坛上搬到实际生活中来,使他们认识到创造可大可小,人人都具备创造潜能,创造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多动手动脑,就能成为创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