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

ID:20903853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7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_第1页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_第2页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_第3页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_第4页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中国奇迹》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5《中国课堂的奇迹》读后感石嘴山市光明中学孙宁华之所以称其为“中国课堂的奇迹”,我想,是在于2015年李金池校长出任石家庄精英中学的校长时,这所民办学校不良状况诸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结构老化、学科发展失衡,优秀教师后继乏人。学校管理混乱、运行机制僵化,体制不顺,政令不畅,各自为战,一盘散沙,致使校长管不了校部,校部管不了各个年级部,朝小野大,诸侯割据。由此导致“教学”中心地位旁落,“德育”目标难以实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无法到位。昔日的精英中学与我们现在的光明中学是多么的相似,我校也来了一位很有见地的新校长,同时,带领我们也在走课堂改

2、革之路,我的兴趣猛然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了。但就是这样一所即将倒闭的民办中学,李金池校长上任后提出了“激情教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三箭齐发的办学理念,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诱思探究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托,创造性地推出高效“6+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使学校很快实现了逆势崛起。书中说课堂是学校的原点,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潜藏于她的课堂,学校要想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课改,颠覆旧有的传统课堂,代之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高效课堂。那么什么是传统课堂?首先,传统课堂的效率是低下的,教师强行灌输,学生默默听讲,它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无

3、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课堂只能使学生变得消极、厌学。其次,传统的课堂不仅是低效的,而且它还扼杀人的灵性、毁灭人的创新精神。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传统课堂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行灌输,死记硬背”,传统课堂的基本要求就是“唯师是从,唯书是从”,老师讲的都是真理,不能质疑,书上讲的都是对的,背过就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不要思考,结果,老师把学生的大脑禁锢了,把学生的独立性剥夺了。这样的课堂,必然使学生迷信权威,没有自信,不会独立思考,不会探索创新。也就失去了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书中提到高效“6+1”课堂改革,颠

4、覆了传统的课堂秩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如合作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师该如何去面对新课堂,如何去做课堂改革呢?一、寻求过程与结论的平衡当下,把课堂当成“讲堂”、把执行教案作为活动目的的“教

5、案表演课”之类的做法已逐渐被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师生情感交往的互动式“学堂”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并不能忽视结论。教师对新课程有一定的认识,但新课程的价值是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让其发展,讨论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让学生胡议乱说;关注过程不等于不需要完成教学任务;暂缓评价不等于不评价、不解决问题。高效“6+1”课堂流程主要是“导、思、议、展、评、检、练”课堂七环节。这样的一种课堂将课堂主角由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课堂上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

6、论。然后才是老师的讲评,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的新实践。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推广借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学生运动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只有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教学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从学科教学角度来讲,结论表征是教学所要求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过程表征是达到教学目的或所需获得结论而经历的必要程序

7、。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出现了另一种异化的现象:教学过程几乎全部成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不善于处理或处理不当,所以课堂往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学科教学的整体内涵,才有助于学生形成下一个既有血肉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知识结构。二、谋求接受与探究的协调在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把探究性学习看成最为重要,甚至是惟一的学习方式,能否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分别等同于“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

8、”?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只要用于呈现的语言材料能够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划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