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ID:20880667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7

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_第1页
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_第2页
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_第3页
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_第4页
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风嬗变中的戴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风嬗变中的戴震内容提要:清初启蒙学者戴震力纠宋学的空疏,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造成了清代朴学的黄金时代。他大胆地破除对程朱理学的迷信,通过训诂的途径,对汉代儒学进行了重新研究,倡导实学,借求真以矫伪;他富于批评精神,把"求理"、"闻道"作为学术的目的,为改良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借复古以创新;他力抨宋儒僵死空疏的学风,在治学方法上,提出很多精辟的科学见解,对其时学风的嬗变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术史上开一代新风。主题词:戴震清初学术治学方法学术史清代初年,王朝正朔的变易并未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学风亦承袭旧朝,积弊甚多。满清统治者仍奉程朱理学为圭臬,科举制度蹈袭明代规矩,士大夫多穷年

2、皓首背诵经注以求科场飞黄腾达,狭窄和僵死的学风扼杀了无数学人的创造才智,造就了大批抱残守缺的腐儒。一些有识之士已深感到宋学和八股文的流弊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潜心探求变革学风之途。生于其时的启蒙学者戴震,起而承继顾炎武“舍经世无理学”的大旗,借求真以矫伪,借复古以创新,力纠宋学的空疏,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以他为首的皖派和以惠栋为首的吴派继承发展了由清初阎若璩、胡渭等开创的汉学,造成了清代朴学的黄金时代。他一生治学授徒,其力作《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撼动了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1】,对其时学风的嬗变起到重要作用,预示出清代学术一个新时期的来临。

3、一戴震于学风嬗变之功,首先表现在他大胆地破除对程朱理学的迷信,通过训诂的途径,对汉代儒学进行了重新研究,倡导实学,借求真以矫伪。先秦学术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母,而尤以儒家学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生活的影响为巨,甚而可以说,封建中国的整个精神文化形态和学术均被其规范和制约。自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后,传习儒经便成为历代士人的首要功课。经学发展至宋,理学出现程朱及其门徒遍注诸经,标榜要阐发儒经的微言大义,实则是根据封建社会后期强化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统治理论的山穷水尽必然出现非理性的强权政治),借释经来建立新的“天理”至上的儒学思想体系,其实删割了先秦儒学的理性内涵。然由于孱弱的封建社会

4、肌体的需求,程朱理学经南宋理宗的褒扬得以占据官方哲学宝座。明代王守仁倡导“致良知”的心学,虽是出于对程朱理学的怀疑和不满,但王学只专尚悟而不讲实学,空论良知心性而不求经邦定国,造成明末虚无主义和清谈学风的泛滥,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引向无用之地,如清汉学家江藩所斥:“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不读,终明之世,学案百出,而经训家法,寂然不闻,儒林之名,徒为空疏藏拙之地”【2】。清初的朴学创始人阎若璩曾在《潜邱札记》中指出清初学风的三个弊病,即陋、俗、虚。而史称文韬武略的康熙又奉“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的理学为至尊。使得清代前期呈现一种理学回光返照的格局。由宋及清初,思

5、想界主潮绕了一个“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的圆圈,这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前进步履的蹒跚,亦反映出这时期学人求索痛苦的心灵历程,他们徘徊于中世纪的故道,无法挣脱历史因袭的重负,陷入了矛盾的窘境。为突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人们思维方式上所设置的藩篱,戴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戴震幼年从学时就不肯漫然置信宋儒的许多立论,对宋元以来理学家随意解释附会经传,歪曲孔孟学说的原旨感到不满,对其宣扬的明心见性、明道穷性、主静主敬的那一套求学途经更是极不赞同。他指责“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见,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

6、。”【3】他决心通过治经来还先儒的本来面目,揭穿宋明理学家托名诠经,实为乱经的实质。他指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其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4】这是针对宋儒片面玄谈义理,轻视训诂之学而提出的。他十分重视对名物制度的考证,主张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了解古代经书的涵义,如他说:“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5】他治经的态度非常严谨,凡事力求追本穷源,常从他人不经意处找间隙,然后层层探究,直到正本清源。如果没有可靠的证据,虽有先哲之言他也不相信。戴震治经还特别强调要获

7、得“十分之见”,“所谓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其众说以裁其化,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以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源可以知源,不目睹渊泉所导,循根可以达秒,不手披枝肆所岐,皆未至十分之见也。”【6】在这里,他强调学者治经必须“巨细毕究,本求兼察”,所得结论要合乎客观规律,经得起多方验证。他教授生徒时,鼓励弟子独立思考,从疑章难句中发现问题,敢于怀疑旧注,责难先儒,纠正了许多后世对先秦经传的附会解释,在学术上多发古人所未发,反映出他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