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

ID:20855374

大小:6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7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_第1页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_第2页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_第3页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_第4页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这是一本有关“重写文学史”的论文集,文章全部选自《今天》“重写文学史”专栏——这个专栏始于1991年第三、四期合刊号,终于2001年夏季号,历时十年整。十年,一个学术性很强的专栏,在一个刊物上坚持这么多年,这在学术史上也不多见吧?何况,《今天》本来就是一个文学刊物,学术研究并不是它的重点。须要说明的是:“重写文学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重写”活动,并不是《今天》首先发动的,开设这样一个专栏,恰恰是担心这个运动在经历“六四”之后半途而废,觉得那就太可惜了。在1991年第三、四期合刊号的《今天》上,有一个关于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的“编者按”,文字不长

2、,我这里把它引录于下:编者按:一九八八年,《上海文论》开辟了一个栏目——“重写文学史”,由此引起了一场风波。在反对者看来,文学史(以及所有的“史”)是不准重写的,可恰恰是历史告诉我们:一切叫做历史的东西都在历史中不断地被重写。中国是崇尚历史的国家,有人甚至把中国文化称作“史官文化”;因此历史话语不仅享有特殊的、高高在上的位置,成为一种具有特别权威的话语,而且也成为权力激烈争夺的对象。在这方面,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胡适写《白话文学史》、范文澜写《中国通史简编》,都是很好的例子。其实不管你“准”还是“不准”,历史总是要被重新叙述的,文学史也是如此。真正值得研究的倒是:每个

3、具体的“重写”出来的新的历史话语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会被重写,重写的历史情景是什么,等等。“重写文学史”的栏目早就被停掉了,十分可惜。本刊早就有意接过这个话题,使之继续。前不久正好收到王晓明先生的一篇来稿,与“重写”有关,而王又恰是“重写文学史”一事的始作俑者之一,这自然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在本期郑重辟出“重写文学史”专栏,希望这个栏目会得到读者的关心,也希望对这个题目有兴趣的各方人士踊跃来稿,使“重写”的事再度热闹起来。现在回头看看,当初开辟这样一个专栏,就《今天》的性质和特色来说,并不合适,要是论到《今天》当时的处境,那就更不合适。我至今还清楚记得1990年那个

4、寒冷的夏天,为复刊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第一次编辑部会议的情景: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一群诗人、作家突然之间无家可归,成了“在路上”的漂泊者,行迈靡靡,中心遥遥,有谁能想得到,大家会在这遥远的北欧相聚?并且,商量的事情不是怎么活下去,而是《今天》复刊?事过多年,到了今天,我还是想不大明白,这些人的激情和乐观到底是从哪儿来的?简直像布鲁盖尔的《盲人领盲》画里那群瞎子,他们好像完全看不见眼前的现实是多么严峻:《今天》早在1980年就被迫停刊了,十年之后,而且是“六四”之后,再把这刊物在海外恢复出刊?在哪儿出版?谁来编辑?钱从哪儿来?稿子又从哪儿来?有时候,奇迹的形成很平淡。《今

5、天》不但在1990年真的复刊了,而且一年之后,在1991年的三、四期合刊上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并且坚持了十年。现在,当这个专栏几乎要完全被人忘掉,正成为一缕烟尘渐渐消散的时候,我们有了机会从中遴选十篇文章,编辑成一本书,放在《今天》丛书里出版。出版这样一本书,当然有一个立此存照的意思,它是《今天》发展历史的一部分,变成历史纪录是应该的。但是,除此之外,出这样一本书,还有没有别的意义?何况,近些年在国内,有关“重写”和对“重写”进行再讨论的文章相当不少,有些还出了集子,这样,再出一本差不多的书,到底有什么必要?这不能不是一个编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自从北岛嘱我编

6、选这样一个集子,我就一直在琢磨:到底该怎么看《今天》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这件事?如果说在当时,开设这样一个专栏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心,那么,在今天,在十五年之后,当二十一世纪在无数人的期待中拉开了序幕,而这序幕中演出的种种贪婪、疯狂和残忍(让人想起“残忍的四月”),让全世界的人都目瞪口呆的时候,又该怎么看这件事?怎么看在“专栏”中发表的这些文章?怎么评价体现在这些文章中的写作?还有,这些写作和《今天》的关系又该怎么看?要知道,《今天》和“重写”相遇,相当偶然。如果没有“六四”,就没有“重写”的夭折,也没有一群作家在海外的流亡,那压根不会有“重写”的历史和《今天》的历史的长

7、达十年的重叠。可是,历史本来就是偶然性造就的历史,“重写”既然已经获得了一个完全意外的环境和语境,这机遇是不是偶然就不那么重要了。我想,更重要的,是这个重叠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有可能把“重写”不是放在“文学史”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机制里进行分析和讨论,而是放在《今天》的历史和命运里给与审视和评判。也许,由于这样做,我们恰恰可以扔掉一些包袱,澄清一些遮蔽,给文学史的重写一个新的方向,提出一些新的可能。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国内有关“重写”的批评和讨论,虽因“六四”而终止,但自九十年代末,又死灰复燃,有了不少回顾和检讨,但是,这些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