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透视简述治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透视简述治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治理道德是人们在治理活动中所形成的调整和协调各种治理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组织治理目标的道德、实现组织治理目标的手段的道德、人际关系治理的道德、人事治理的道德和财物治理的道德。其特征包括治理道德的普遍性、非凡的非强制性、变动性以及社会教化性。 自古以来,凡是有人类进行生产、生活和活动的地方,就有治理的存在。治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于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又必须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通过彼此协调、相互
2、配合的方式才能进行。为了使这种相互配合的合作方式能有序、有效地持续进行下往,就需要采用控制和规范的方式来维持。这种方式就是治理。然而,并不是任何的治理活动都是有效的治理,都能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纵观人类治理活动的历史,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的治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治理和经济治理,还是当代的科学治理,任何一个组织的治理活动要实现其治理目标,获得预定的治理效果,都要有和之相适应的道德意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把人类治理活动中的这些道德现象称之为治理道德。 治理道德是指人们
3、在治理活动中所形成的调整和协调各种治理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和其他职业道德不同,治理道德包括的范围较广,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织治理目标的道德。任何治理都是组织的治理。但是,组织治理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又直接关系到治理水平的高低和治理目标的实现。由于组织者在制定治理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治理目标的可行性,而且要考虑到治理目标的道德性,才能使治理目标成为有效的目标。组织治理者为了使其治理目标可行,或多或少地都要考虑它的目标的道德性。原始社会的氏族公共事务治理,其目标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其道
4、德目标是为了维护氏族组织成员的生存。到了阶级社会,组织的治理目标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不同阶级的组织治理,其治理目标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强化国家治理中的弹压职能时,其社会治理目标也考虑到要把阶级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的范围内,用“礼”或“仁”规范人们的行为,使民众懂得如何循规蹈矩,不要“犯上作乱”。他们还把有效实现对国家的治理看作是有效治理社会的目标,以为治理好国家也就是治理好社会,其道德目标就是保护国家利益,也就是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正如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应当认定国家的利益高
5、于一切,以便把国家治理好。决不能让争吵破坏公道,也不能让暴力损害公益。由于治理得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保证,一切都系于国家。国家健全就是一切兴盛,国家***就一切完蛋”。①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和唐太宗李世民在制定和实施国家治理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德政办法分不开的。所以,后来的很多封建统治者都效仿唐太宗,提倡德政,“以德治国”。和以往剥削阶级强化国家治理目标不同,资本主义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进行社会治理的最基本方面是进行生产治理。但是,资产阶级在制定其生产治理目标时
6、,基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往往很少考虑其目标的道德性,所以总是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有效治理。对此,马克思曾揭露过资产阶级这种治理目标的道德弱化的本质。他说:“假如说资本主义的治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由于它所治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的过程”。②在这种情况下,“治理、监视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治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非凡职能取得了非凡的性质”。③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因此
7、,社会一切治理的本质和目标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生产的治理目标,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此相适应的道德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种治理目标和道德要求的一致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实现组织治理目标的手段的道德。手段是为实现一定目的或目标而采取的一定的途径、方法、办法和策略的总和。任何组织治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取决于组织治理者对手段的选择。而所选择的手段是否正当,即手段是否道德,会直接影响治理目标的实现。在
8、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在实现其治理目标时采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奴隶主阶级***派曾要求对奴隶采取一些怀柔的、宽容的政策,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奴隶主阶级贵族派却继续坚持严厉的压迫政策,激起了奴隶们的极大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在反对奴隶主阶级独裁制度的革命斗争中,曾经采取过一些小恩小惠的政策,给农民一些好处,对吸引农民参加革命确实起了较好的功能。但封建地主阶级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