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

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

ID:20821485

大小:6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6

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_第1页
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_第2页
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_第3页
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_第4页
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字学美学篆书及篆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篆刻与文字学教学资料篆刻是以篆书的造型与线条来表现审美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篆”是篆刻的文字依据所在,即通常所说的“篆法”。宽泛一点来讲,篆法就是篆书形态的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汉金文、陶文、简帛文、鸟虫书、货币文、砖瓦文等古文字均可进行“印化”而成为篆刻字法。传统上古文字是指先秦时代的文字,现在所说的古文字范围一般是指隶书成熟以前的文字。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文字学主要以古文字本身为对象,着重研究文字的起源、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以及考释古文字的

2、方法。篆刻离不开古文字,篆刻与古文字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因为篆刻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取材于古文字的造型与线条。虽然古文字早已退出现代人的实用舞台,但因其所蕴涵着丰富的、独特的哲学、美学思想,在艺术领域,尤其是篆刻界仍被广泛使用并进一步发展。篆刻艺术毕竟不等同于古文字学。古文字学研究的古文字对任何一个文字的点画结构都不能随意增损改变;而在篆刻实践中可对古文字进行适当的变通来进行艺术创作。二者的区别在于古文字学研究的是古文字的形、音、义以及文字的结构和发展演变的规律,而篆刻则侧重于古文字的“形”。对

3、于篆刻作品中文字的篆法正误,一直是个焦点问题。如今篆刻界对一些篆法失误但印面形式效果较好的作品,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严格地从文字学立场给篆刻艺术用字定下的原则,明显束缚着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合时宜的旧标准废弃了,新的判断印文正误的标准尚未有共识,入印文字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站在基础理论的立场上,认为篆刻的形式美应该就是它的艺术内容,这种艺术内容是具有独立价值的……入印的篆字在形式上只是线条的组合体,纯形式艺术的意义并不关心文字所表达的语言内容及篆法的正误问题,但如果我们站在应用理论的立场上,在对具

4、体一作品的赏评活动中,印面的文字所表述的语言内容、入印篆法的正误当否将对篆刻艺术形式美的赏评起到参与、干扰、影响作用……毫无根据的自作仓颉而生造篆书等等,都将破坏审美心态……”(李刚田《关于篆刻学的思考》)“当“篆书”(古文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素材而必然走向平面化以后,它原有的深度文化涵义与文化背景内容,必然也同时被稀释、被弱化、被进行简单化处理:只要能用字书字典,在印面上用字大致不误,即足以敷用,而关于古文字演变的各种历史文化规定甚至演变的原则要领乃至各种特殊的用例,均可以被忽略不计而并不影响篆刻

5、的“艺术创作”。事实上,当今篆刻界中的中青年一代,已经进入了这样一种循环状态,它的效果显然不都是正面的。”(陈振濂《关于篆刻艺术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又能表现篆刻艺术深刻的内涵,更好的体现篆刻艺术的本质——精微、含蓄、意蕴的文化韵味呢?文字记录着数千年文字演变和成形的过程,承载着文化历史的脉络,反映文字形式审美的意趣。篆刻家应当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学基础,熟悉几种主要的古文字体,了解一般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以及古文字结构特点。了解不同类别古文字的一般特征和风

6、格,掌握一个字的多种写法及其造型与变异。并不断提高自己对古文字的审美趣味和识读能力。合理地运用古文字的魅力,凸显古文字的神韵,通会、自如地将古文字的造型能力、空间分割能力、线条变化能力运用到篆刻艺术的创作中去。现在古文字工具书中的文字字形有些本身并不是入印文字,而且已经脱离了其当时使用的环境,如要使用在篆刻作品中,需要进一步改造,经过适合印章形制的改造变化使以在方寸以间,表现气象万千、尺水寸山以境以及表现作者的才情、资质和隐藏于作者才情、资历以后的时代风尚。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于想象力。因古文字数较少,甲

7、骨文字可识读的只有1500个左右、金文有2500个左右、玺印文字不足3000个,当我们遇到古文字工具书中所无的字时,就应有所变通,进行再创造,同时要做到通假、变形、挪移合理。篆刻文字进行变通、变形的处理,都应讲究“六书”的原则,要有一个“度”的限定,这个度就是文字的构形规则。不能一味地为追求印面效果,而背离古文字演变的各种历史文化规律,甚至演变的原则。对于古文字构形规律的把握愈是熟练、深入,对“度”的理解就愈准确,变化也就愈为自由,达到所谓的“从心欲,不逾矩”的境地。杰出的篆刻家即是古文字的模仿者,又

8、是古文字的创造者。他们在造字时尊重古文字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约定俗成的习惯。他们对“篆书的精神、气息、形态、线条、变化有极透彻的理解,所以偶有造字,就出神入化,没有乖张怪诞,而是有出人意外的机趣和韵味。”(徐正濂《谈“造字”》)。如在采用通假字时,对所取的文字必须有文字学方面的证据,不能随意乱通。为了篆刻创作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造字”时,应明辨文字源流,遵守篆法的规律,了解文字的精蕴及其盈缩增损变易以法,理解线条与造型以变化规律,从传统篆法中博采约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