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19521
大小:58.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6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春云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四中256600对于数学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存在畏惧感,而因为它是一门主科,都是被动地去学。所以作为老师,随时想着怎样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成绩的关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探讨: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牛.关系会产牛.情感效应。初中牛.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了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
2、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对差生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集中学牛.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思考”、“探究”等栏目提供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的学习,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创设生活情境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设计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比如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公路上的里程碑只用一个数字,而电影院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还有旅游安排车辆、住宿问题等等,只要我们教师留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2.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时机,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来刺激思维,激发学生学d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授“
4、多边形内角和”时,我让学生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后,又在黑板上画了4个多边形,然后让学生分析、思考:如何把这些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1)取一个点在四边形内,该点分别与各顶点连接,这样可把n边形分割成n个三角形。(2)取一个顶点,分别与其余不相邻的顶点连接,这样可以把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3)在一边上取任一点(除两个端点外),分别与其余不相邻的顶点连接,这样可以把n边形分割成(n-1)个三角形。(4)思考:取一个点在多边形外,该点分别与各顶点连接,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5、?又如何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以上几种分法都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通过推导和计算就可以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这样,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自己既感到了成功的快乐,又锻炼了思维。三、教学方式变换更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怎样才能长吋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上课吋拿着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
6、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冋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不但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知识点运用几何画板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这样既会激发学生的学A)欲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鼓励参与、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d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发
7、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让学生用心讲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喜欢参与及自我表现的心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4上的主体作用,同吋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好胜心理。1.让学生用心做课下布置作业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势必会存在抄作业现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布置,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W的过程中都能有所得,给予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2.让学生用心改在练习或作业完成以后,需要对答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8、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方法冇:(1)作业中出现相同类型的错误,让学生互改或自己改,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行改正。(2)作业中出现逻辑性的错误,由优秀生改,激励优秀生去努力思考、理解、探求正确解法。(3)作业中直接运用公式、定义出现错误的,由差生改,促进差生对公式、定义的记忆、理解及运用。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其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