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09294
大小:227.00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8-10-16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3)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维拓展1: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墨子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一)、
3、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2、孔子的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②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②“克
4、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3、文化教育贡献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④、整理编订“六经”4、孔子的地位1)、“万世师表”——教育家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
5、想家、政治家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的思想①“仁政”②“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③伦理观:“性本善”④价值观:舍生而取义者也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荀子的思想①“仁义”和“王道”②“君舟民水”③伦理观:“性本恶”④朴素的唯物思想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6、载舟,水亦覆舟’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异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7、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三、道家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祸相依)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
8、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2、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