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ID:2076399

大小:105.4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4

上传者:U-3148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_第1页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_第2页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_第3页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_第4页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2013—2014学年度灾害地理学结课论文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姓名:王悦敏学号:1055020121 论文题目: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内容摘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因此,依据北京市自然、经济条件,对其自然灾害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北京市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沙尘暴、地震和寒潮。通过对其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北京市的自然灾害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力争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关键词】北京市;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Title:Thecharactersofnaturaldisastersand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measuresofBeijingAbstractNaturaldisastersonhumansocietyisofgreatharm,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causedbythelossesareincreasedyearbyyearincreasingtrend.Beijingisthecapital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centercityandthecountry'spolitical,cultural,educationaland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center,Therefore,basedonthenaturalandeconomicconditionsinBeijing,foritsnaturaldisasterswerestudied.StudyfoundthatBeijing'smainnaturaldisastersaredrought,floods,duststorms,earthquakes,andcold.Bythenaturaldisastersandtheimpactoftheanalysis,putsforwardcorresponding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measures,providecertainreferencefortheBeijingnaturaldisastermanagementandstrivetoachievethevirtuousdevelopmentoftheregionalsociety,economy,resourcesandenvironment.【keywords】Beijing;naturalcondition;economiccondition;natural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ofnaturaldisaster 目录1.研究区概况................................................................................................(1)1.1自然条件..................................................................................................(1)1.2经济条件.................................................................................................(1)2.北京市自然灾害种类及其影响.....................................................(2)2.1干旱.........................................................................................................(2)2.2洪涝.........................................................................................................(2)2.3沙尘暴.....................................................................................................(2)2.4地震.........................................................................................................(3)2.5寒潮.........................................................................................................(3)3.防灾减灾措施...........................................................................................(4)3.1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4)3.2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4)3.3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5)参考文献...........................................................................................................(5) 论文题目: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学生姓名:王悦敏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因此,对其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为此,本文研究了北京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其在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上能够加以改进,为该区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研究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的自然灾害状况提供案例。1.研究区概况1.1自然条件北京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北京地区处于亚洲大陆东岸,地处暖温带半温润地区,气候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京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温和,冬季寒冷干燥。北京地处西、北、东三面环山之中,因而经由西北吹来的冷空气,受高山阻挡,下沉时又受增温作用,故而北京的冬天比其他同纬度的地区要温暖,而夏季东南暖湿气流由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亦不太炎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优越气候条件,是北京地区倚山临海的特殊地理环境所赐予的。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北京市土壤成因复杂,类型多样,随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变化,全市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分异规律。山区的山地土壤,自高而低,依次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且该地适于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除此之外,北京市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其中地下水较为丰富,其降水分布与山脉位置有直接关系,迎风坡为降水集中地区,而背风坡的降水量则明显减少。1.2经济条件北京是综合性产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第三产业规模居中国大陆第一。初步核算,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4352.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986.5亿元,增长7.6%。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13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0.8:22.7:76.5变为0.8:22.3:76.9。作为首都,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是第一个大规模整体定向开发的金融功能区。进过十几年的发展,金融街已经成为中国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街集中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中国最高等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几乎所有有关中国金融的重大决策都在这里酝酿、讨论和最终形成,1 是中国金融业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区。北京同时还聚集了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总部,其中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等企业。2013年北京已有4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首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拥有47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日本东京退居第二。截至2014年2月,跨国公司在京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达到714家。总部企业集聚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北京市自然灾害种类及其影响2.1干旱北京干旱历来严重,1368~1949年发生较大的旱灾400次。6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着一个枯水期,80年代城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已降至本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北京地区近25年来的自然降水较平均值累计减少了325亿立方米。农田受旱面积较50年代大面积增加。干旱对人民生活和首都经济活动都有严重影响。首先干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其次,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北京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第三,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干旱导致植被退化。北京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气候干旱加剧北京土地荒漠化进程。第四,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京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2.2洪涝新中国成立前580年间,北京市发生洪涝灾害380多次,永定河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清代平均4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5年,北京处于丰水期,1949、1950、1952、1953、1956、1959、1963年都发生较大洪水。近20年来,在干旱威胁情况下,仍曾发生洪涝,如1969、1972、1976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灾害。北京连年洪灾破换了该地的环境,并给该地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其经济的健康发展。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洪涝因此成为生物滋生的媒介;洪涝通过对传染病疫源地的影响、.传播途径的影响,使传染病流行。2.3沙尘暴北京是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高发区之一。古代北京的空气质量比现在要纯净得多,但沙尘弥漫的现象却并非始自今日,在元代、明代、清代,北京的沙尘天气就已经很严重,这些在《元史》、《明实录》、晚清《翁同龢日记》中都有记载。近代以来,北京的沙尘暴天气更是司空见惯:2000年3月2 27日,沙尘暴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突如其来的狂风夹带着滚滚黄沙在数小时内把整个北京城全部笼罩,沙尘漫卷大街小巷;2000年4月6日12时许,整个北京城笼罩在风沙当中,强沙尘天气使一些地区的能见度不足100米,路上的车辆纷纷打开了车灯,雨刷也纷纷启动用于清除挡风玻璃上满布的沙尘,一些建筑工地停止了作业,首都国际机场的进出港航班被延误——这已是当年开春以来的第五次沙尘暴侵袭北京;2002年3月15日下午,沙尘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个小时,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2002年3月20日第二次袭击北京,时间持续长达51个小时,此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2004年03月10日北京遭遇当年首场扬沙天气;2005年4月27-28日,北京遭遇强沙尘暴;2006年4月从7日开始,北京连续5天出现沙尘,其中有两个五级污染天,3个三级污染天;2006年4月16-18日,北方地区出现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2006年4月24日大风扬沙四级中重度污染,城区阵风达到了6级左右,房山地区的瞬间风力达到10级,大风夹杂着本地扬沙和外来的浮尘;2008年5月20日,北京遭遇沙尘天气,行人、高楼大厦被弥漫的沙尘所笼罩;2010年03月20日北京遭遇强浮尘天气空气质量为5级重度污染;2010年03月22日北京再次遭遇强浮尘天气,昏黄天空持续一整天。沙尘暴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北京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沙尘暴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2.4地震1900年以前北京市发生6~6.9级合计4次;1900~1976年发生地震总计4次;公元438年至1976年共发生地震168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29次,4~4.9级11次,5~5.9级9次,6~6.9级8次,7~8级地震1次;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烈度为6度以上,郊区受到破坏的旧式房屋,占房屋总数的9.6%,城区仅房管局管理的各类楼房,遭受中等和严重破坏的达28.6%。地震造成的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此外,地震还引发出许多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2.5寒潮寒潮是北京市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009年1月、2012年2月、2012年11月、2013年11月、2014年2月,北京市分别暴发了寒潮,因为寒潮的高发期,恰与秋菜的收获时间重合,因此寒潮来临时大白菜遭受严重冻害,直接影响城市人民生活,同时给交通运输带来不便。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北京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造成的大面积降雪会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由寒潮引发3 的大风、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北京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寒潮大风是由寒潮天气引起的大风天气,风力通常为5~6级,当冷空气强盛或地面低压强烈发展时,风力可达7~8级,瞬时风力会更大。寒潮大风对农业生产、渔业生产、航运和军事活动等会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的可酿成灾害,给北京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降温,低温能导致作物霜冻害、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灾害,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当气温下降到0℃(冰点)以下或较长时间持续在0℃以下,就会引发越冬作物的植株体结冰而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严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冻死,造成严重的农牧业气象灾害,即寒潮冻害;在寒潮过程中,最突出的天气是降雪(雨)、大风和剧烈降温,但寒潮带来过多的降雪,甚至连续数天或十多天的暴风雪,就会造成灾害;一般在初冬或冬末初春季节,寒潮降温天气产生的云中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会直接冻结成冰,形成雨凇。在多数情况下,雨凇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严重的雨凇厚度可达几厘米,能压断树木、电线和电杆,造成供电和通讯中断,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飞行安全。3.防灾减灾措施3.1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3.1.1加强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管理和专家队伍的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制度,保障人员、经费、设备等工作条件;建立有效的专家参与防灾减灾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辅助决策作用。3.1.2做好抢险抢修和应急鉴定队伍建设及物资准备整合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建立平灾结合的房屋建筑应急鉴定队伍;建立机动灵活、装备精良的市政公用设施抢险抢修专业队伍;通过培训、演练,提高抢险抢修和应急鉴定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3.1.3积极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投入机制建立应急评估和工程抢险的激励政策和投入补偿机制;研究应用隔震减震等抗灾新技术的激励政策,提高行业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配合相关部门推行灾害保险机制,提高社会对灾害的承受能力。3.2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3.2.1加大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的投入依托现有科研力量分区、分级设立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建立科研基地支撑体系;针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经济条件,开展城镇群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试点研究;加强对学校、医院和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建筑防灾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应急保障基础设施预警保护、应急抢修及安全恢复等技术的研究。3.2.2强化城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鼓励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技术应用试点;支持实用抗震、抗风、防火等各类防灾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并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制定、完善技术配套措施,提高设计施工企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3.2.3指导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抗震能力普查按照平震结合的原则,结合数字化城市建设,充分利用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资料建立、健全城市4 抗震防灾信息数据系统,并随着城市建设、改造同步更新相关数据,保障灾害发生时尽快掌握相关基础资料。3.3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3.3.1推动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普及教育积极开展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和应急管理培训;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从业人员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各种防灾演习、演练;加强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防灾减灾内容。3.3.2积极开展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相关人员对国际减灾管理及技术方面的调研,学习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及管理经验;积极支持中外学术研讨,共享减灾信息与技术;通过试点建设,加强对国际防灾减灾先进经验技术的利用和再创新。参考文献:[1]李保俊,袁艺,邹铭,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18-23.[2]王学栋,张玉平.自然灾害与政府应急管理:国外的经验及其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6,25(11):149-151.[3]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28-34.[4]冯凯,徐志胜,冯春莹,等.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4):85-89.[5]付林,周晶晶.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J].商业经济,2010(2):24-25.[6]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7]王强,田涛,李军,等.自然灾害风险与中国应急管理制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1-170.[8]邓云峰,郑双忠,刘铁民.突发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及应急特点[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5):56-58.[9]曹丽.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08S):246-247.[10]莫靖龙,夏卫生,李景保,等.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J].灾害学,2009,24(3):137-140.[11]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12]王冲.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13]朱福庆,方毅.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2[14]雷达,陶短房,孙秀萍,等.大灾频发抗灾史贯穿中国五千年[N].环球时报,2008-05-25(16).[15]孙燕,凌英.北京市城区防灾减灾研究初探[J].第14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05.[16]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等.自然灾害对广州市建设发展的影响[N].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第28卷第2期.2007.[17]吴建生,王仰麟,南凌,等.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N].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第02期.200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