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治疗眩晕方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治疗眩晕的方剂一、方剂组成生地10-20g丹皮10-20g钩藤15-20g山药15-20g茯苓10-20g山芋肉15-20g当归10-20g珍珠母10-20g菊花10-20g川芎10-20g地龙10-20g天麻10-20g半夏8-10g酸枣仁20-30g栀子8-10g僵蚕8-10g甘草5-10g胆南星8-15g。二、功能与主治镇肝潜阳、熄风止眩。用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三、技术领域: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方剂,属医药领域。四、技术背景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
2、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病人的一种自我体验,大约3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此症,它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能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之多。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五、病因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的自我感知错误,表现为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眩晕按照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假性眩晕”和“真性眩晕”两大类;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
3、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眩晕按照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70%。眩晕的病性以虚居多,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髓脑失充。眩晕
4、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或肝风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六、机理本方重用生地滋补肝肾之阴,山药益气养阴,山芋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三药共用滋阴益气;珍珠母镇肝熄风,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与天麻共同平肝潜阳;川芎辛温升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行经络,僵蚕熄风止痉、化痰,共用镇肝熄风、降火通络;当归补血活血,酸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二药为用,
5、补血养心;半夏、茯苓、胆南星健脾燥湿化痰;丹皮、菊花、栀子清肝泻火;甘草调和诸药。七、临床运用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应用。八、临床资料1.病例资料72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48例,女24例,年龄40~76岁,平均57岁;其中颈椎病48例、冠心病26例,糖尿病17例。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突然眩晕,表现为视物旋转,倾倒感和躯体不敢活动,伴恶心、呕吐35例(48.6%),视力障碍32例(44.4%),耳鸣耳聋24例(33.3%)。一侧肢体无力8例(11.1%),每
6、次发作10分钟~3小时,间隔6小时~3日。2.治疗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止眩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10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32例,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3.疗效标准治愈:治疗1~3天后,眩晕、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天后,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但偶有头晕及漂浮感;好转:治疗7天后,基本症状消失,但仍有头晕及行走不稳感;无效:治疗10天后,眩晕等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4.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有效
7、1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12例,好转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九、对比资料临床上常用的抗眩晕药物:1、刺五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不仅改善血液循环,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能明显改善睡眠。2、川芎嗪:能抑制TXA2的合成和释放,促进PGI2的合成,调节改善脑内及内耳循环,起到缓解和消除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作用。3、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人脑中动脉张力,对基底动脉环具有扩张作用,能对抗5-羟色胺收缩基底动脉的作用,并能明显降低脑血管阻力,增
8、加耐常压缺氧能力。4、葛根素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并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脑细胞代谢,保护脑细胞超微结构,提高脑组织耐缺氧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