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32398
大小:51.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5
《挫折教育与大学生犯罪原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挫折教育与大学生犯罪原因探析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频见报端。大学生犯罪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引发了学者和大家的激烈争讨。特别是以重视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的心理学家们,更是将目光聚焦于此。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及米勒所提岀的挫折?D侵犯理论,为继续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我们可以据此重新梳理挫折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与产生犯罪之间的联系。对这一理论不断深入的研究,方可对今后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一、挫折?D侵犯理论的提出不论是2004年残忍杀死大学室友的马家爵,还是2014年复旦大学投
2、毒案的林森浩,他们的杀人动机都包含着对周围环境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挫折与侵犯之间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什么是挫折?有学者认为,挫折就是阻碍、干扰或阻断个体朝向某一目标行进的动作以及由这些动作所引起的情绪状态[1]。"挫折"一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妨碍自身达到期望值的外部环境;二是指自身行为受阻时的心理状态。虽然人们对"挫折〃一词的理解还停留在"心理紧张状态〃的认识上,但是就挫折-侵犯理论中的"挫折〃一词其指向的是第一层含义。最早发现挫折攻击反应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挫折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认为这是导致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个体遭受到挫折的本质是本能性的快乐受到抑制,这种不愉快的刺激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如果这种副能量隐藏在内部,则表现为对本体的H我折磨和摧残,严重则是杀;若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即表现为多种攻击行为,轻者则嘲笑、讽刺、斥责使他受到挫折的对象,重者则打斗、毁伤或杀害使他受到挫折的对象[2]。随后,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多拉德、米勒等学者的继承和发展,有了新的定义:侵犯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总是会导致某些侵犯的必然结果,两者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便是挫折?D侵犯理论。该理
4、论认为挫折的必然后果就是侵犯,正是因为挫折的存在,才会有侵犯行为的发生(见图1)。随着研宂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最初的挫折?D侵犯理论,对某些由挫折引起的侵犯现象不能完全解释,挫折并不等同于必然引起侵犯行为。针对这些困惑,1941年,心理学家米勒经过研宂后指出,挫折可以导致侵犯行为,也可以导致其他行为后果。综上所述,挫折?D侵犯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研允大学生犯罪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这种理论重视主观认知和意识能动性,因此具有一定道理。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屮,的确有不少人是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不,由于自身承挫力的低不
5、导致最终走上Y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棊于挫折?D侵犯理论的大学生犯罪成因剖析屮国犯罪学对青少年的界定,一般是年满14至25周岁的人,而大学生属于青少年群体屮的特殊人群。根据相关统计,1997年以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増多。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显示,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从1997年的199212人增加到了2011年的282429人[4]。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的特定时期,此时他们面临知识的竞争、社会生活的角逐以及追求更高A标的意识形态较量。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竞争已与他们父辈所承受的物质匮乏的压力截然不同。假如对自
6、身认知不当、调节无方,那么负面的挫败感很容易造成极端行为。笔者收集了2004年至2016年,在网络上形成重大影?的大学生犯罪案例并对此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身处象牙塔屮的天子骄子,走上犯罪道路或多或少都与面对挫折时,其认知、心态、性格、意志等方面出现偏差有关(见表1)。首先,认知的偏差。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5]。正确的认知可以促成个人形成正确的判断,引领人们迈向成功的康庄大道,而错误的认知却往往让人步入歧途,偏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迹。分析这9起案件
7、可知其都是与人相处时产生挫折所致。如恋爱不顺,分手原因是女友与以前老师的感情纠葛;与室友的矛盾升级,由平时的积怨衍生到蓄意报复。当犯罪个体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时,认知出现偏激,总是从负面因素出发思考问题,片面、消极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积极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如付成励在恋爱受阻时,没有从个人与女友相处方面找原因,而是从女友以前恋爱经历方面找原因;马加爵在与室友相处方面,总是认为室友伤害丫自己的自尊和尊严,一定要报复回来,不然室友会小瞧自己,而不是想办法化解与室友之间的矛盾。认知的偏差导致他们简单地认为
8、只有通过暴力的方式改变现状,殊不知如此却触碰了法律。其次,心态的偏差。心态可以理解成对事件本身表现出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状态。大学生一般生活阅历较少,缺少应对困难的经验,再加之生理和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只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有时难免出现偏差,表现出焦虑、浮躁、紧张等情绪,进而出现急功近利、盲A攀比等消极行为[6],在口常生活屮变得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强烈的情绪冲动加上理智控制能力较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