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

ID:20666147

大小:8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4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_第1页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_第2页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_第3页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_第4页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句丽好太王碑乙本原石拓本的史学价值一、前 言好太王碑,或稱廣開土王碑,全稱是「高句麗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太王碑」。碑址現在樹立於大陸吉林省集安縣。此碑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413~491年在位),為紀念其父廣開土王(391~412年在位)的功績,414年(長壽王二年,東晉義熙十年)立於好太王陵墓東側。根據最近大陸學者的實測,碑高6.39公尺,面寬1.35~2.00公尺,四面環刻碑文,共有1775餘字,字體為隸書。[1]好太王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朝鮮石刻文字資料,其內容大多不見於今傳中外史籍,可補史籍的不足。它不但是研究朝鮮古代史的重要史料,同時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以及同時代東亞國際關係的重要

2、史料。雖是如此,直至晚清光緒初年始被發現於荒山漫草中(發現年代學界有異說,元年、二年、三年、六年等均有人主張),已是長滿苔蘚不易辨識。當初為去除苔蘚,拓工曾用火燒碑,以致出現龜裂,今日所見,四面出現裂痕,即由於此故。百年來,中外學界對此碑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階段:戰前以中國和日本為主,戰後的五0至七0年代,以日本、北韓、南韓學者為主,八0年代以後,逐漸以大陸學者為主。[2]就研究內容而言,戰前以釋文及史實探討為主,戰後則以實地考察原碑及尋找原石拓本進行精細研究為主,因此,戰後的成果輝煌。導致戰後有了新研究動向的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北韓學者的新解釋。一九六0年代北韓學者金錫亨、朴時亨指出

3、日本在戰前釋文,尤其1883年日本軍部派遣密探酒景信在當地獲得一套墨本(後來稱為酒本,學界有稱為雙鉤填墨本或墨水廓填本)後,在軍部參謀本部秘密進行釋文及研究,尤其發現碑文辛卯年條有「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以為臣民」詞句,正可為軍部侵略朝鮮提供歷史的有力證據。六0年代上述北韓學者首先指出此段之斷句有問題,其渡海破百殘等,是高句麗王,也就是好太王,主語為高句麗,並非倭。其次,南韓學者提出所謂「石灰塗抹作戰」。一九七0年代在日本的南韓學者李進熙首先提出日本軍部參謀本部後來曾有計畫的利用石灰在原碑上加工,篡改碑文內容,以符合日本軍部侵略朝鮮的目的。李氏學說在學

4、界引起極大震撼。其影響就是促使各國學者頻繁調查原碑,以及尋找尚未加工石灰之前的原石拓本。再次,一九八0年代初,大陸王健群除對原碑提出新釋文而外,並對早期的拓碑者的後裔進行訪談,以期瞭解真象,同時對碑文內容進行考證解說。後來撰成《好太王碑研究》[3],引起廣泛注目,立即被日本學者譯為日文出版,[4]並被邀請至日本作公開演講及對談。我個人也是在八0年代之初開始投入此項研究。在一九八三年之際,我開始調查在臺灣各大圖書館所藏的好太王碑拓本情況,結果,在中央圖書館(今稱國家圖書館)調查得到兩種本子,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莊嚴先生個人收藏一種本子,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有兩種本子,總共得到五種本子,並將其

5、詳情發表在《韓國學報》。[5]此次的調查,發現傅斯年圖書館的兩種本子極為珍貴,暫稱為甲本、乙本,皆為原石拓本,尤其乙本最為珍貴,其價值不比學界公認原石拓本的日本水谷本(水谷悌二郎舊藏原石拓整本)低。可惜乙本只有殘存第三面而已,為何只有第三面?當時詢問館員及相關人員,均不得其解。一九九六年暑期,我出席在韓國漢城召開的「廣開土好太王碑研究一百年」國際研討會,[6]行前再度調查中央圖書館及傅斯年圖書館所藏諸拓本。意外的,從傅斯年圖書館館員得知該館發現有未編號的拓本三種。去(一九九八)年三至五月,利用學校給我休假期間,再到傅館調查這些拓本的詳情。結果發現新編號的25588之1,共有三張,正是過去未

6、知的所謂「傅館乙本」第一、二、四面,連同已知的第三面,則乙本實際上全部都在傳館。(參看附圖片)經折疊後,在第二面的背面上,以紙條標示:晉好太王碑 八分書無年月   奉天懷仁            見羅錄其他各面拓紙的紙條已經不見了。另外兩種,新編號為25588之2(以下暫稱「傅館丙本」)、25588之3(以下暫稱「傅館丁本」),均各有四整張(面)。(參看附圖片)傅館丙本,經折疊後,在每面拓本的背面上,以紙條標示:高麗好大王碑 八分書無年月  奉天懷仁            見羅錄每面拓本,並以小方紙貼在背面,用一、二、三、四文字標示其順序。但傅館丁本拓本,不見有紙條標示。所謂「羅錄」,當是

7、後來收藏該拓本者,參考羅振玉的《唐風樓碑錄》,而為該拓本貼紙條作說明的出處表示。至於該紙條為何人所作,待考。收藏者對25588之1(傅館乙本)與25588之2、3(傅館丙、丁本)之題稱不一,可反映某種時代背景,其詳待考。去暑,在調查完畢之後,本來應該立即撰寫報告文,奈因八月生病住院,緊接著開學,而延遲至今始動筆,史語所及學界不免有歉咎之感。以下就這些新發現的拓本作一說明,相信有助於學界進一步究明好太王碑原石拓本的面貌。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