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60650
大小:266.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0-14
《附件3项目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附件3: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指南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总体安排,借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启动我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建设(以下简称创新实验项目)。一、指导思想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组织实施创新实验项目。通过支持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进研究性学习
2、和个性化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目标任务(一)建设目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3实行分层建设,少数学校承担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0所左右高校承担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其他高校原则上在校级层面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创新实验项目建设工作。在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方面,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改革,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
3、学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支持3000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思想、立论依据较充分、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自主选题设计的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其中,理、工、农、医等大理工科类项目2000项,文、经、管、教等大文科类项目1000项。(二)建设任务。通过项目实施,支持部分优秀学生以创新实验项目为依托开展科研、实验发明等创新活动,带动本科阶段大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
4、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良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和科学研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培育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三)建设内容。立项建设一批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33,参与项目的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
5、习,自主研究,科学设计实验路线、实验方法,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及学术论文等工作。三、实施原则(一)兴趣驱动、以生为主。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不以学分、经费、项目等功利性活动为目的,志愿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创新实验和研究。项目实施以培养学生为目标,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手段,把以生为主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二)激发创意、自主创新。以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无限创意,支持大胆探索。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在有关专业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实验小组的形式自主设计并提出实验或科研项目,自主实施和
6、完成创新实验项目。(三)育人为本,重在过程。项目实施要充分体现全程育人,以注重创新性实验和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并不以项目实验结果或科研成果论项目成败。四、建设范围(一)学校范围。33省创新实验项目主要在入选质量工程项目、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励项目等较多的高校中立项建设。其他院校原则上以校级创新实验项目建设为主。鼓励校际之间,尤其是创新实验项目承担高校联合其他高校共同组织实施项目,或依托项目接受其他学校学生以不转学校、不改变学籍为前提实施交换培养,或结合项目实施接受其他学
7、校学生跨校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等。未承担创新实验项目的高校应根据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积极争取参与其他高校承担的项目。对积极接受交换学生培养等的高校在有关项目立项、资助等方面将给予适当倾斜。(二)项目范围。省创新实验项目涵盖文、教、工、理、农、医、经、管等各个学科门类。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可设计不同项目。鼓励学生校内、校际联合组织实施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类别创新实验项目。对跨校或跨学科设计的创新实验项目,高校应积极给予优先支持。五、立项条件(一)校级建设基础。各校应启动校级创新实验项目建设工作。附表中所列可申报省创新实验项目
8、的高校在校级创新实验项目基础上择优推荐。学校要求做好以下工作:1.学校成立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包括教务、科研、设备、财务、学生、团委、人事等职能部门的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提供支撑条件;2.学校应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或导师组,导师或导师组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学校要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制定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