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

ID:20659840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1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2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3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4页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摘要】教育塑造学生的心灵秩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导者,成为学生成长依靠的基点。教师权威又为教师角色的基点作用提供了支撑。因此,教师权威是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教师权威日趋削弱,围绕教师角色的基点作用重塑教师权威势在必行。【关键词】权威教师权威心灵秩序柏拉图说:“德性是心灵的秩序”,德性又是可教的。那么,心灵秩序就是可教的,也就是说心灵秩序是可以塑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是由于要使心灵有序而塑造秩序的行为。从教育的构成要素来看,教育行为包括教师、学生和教育措施三个

2、方面,其中教师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在教育中塑造心灵秩序最需要依靠的基点。那么,作为“基点”的教师,又是以什么为“基点”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呢?笔者认为,教师所具有的权威是其应然答案。一权威与教师权威1.权威“权威”一词于拉丁文“auctoritas”,其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纵向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递进的阶段:(1)在政治学意义上,权威、权力与威望是有机统一的。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论述了权威与权力、资源的关系,强调权威的重要性。(2)在社会学意义上,权威表现为意志的施加者与服从者的关系。“权威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

3、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的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注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和观点总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个人。从这种意义说,权威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保障人们的活动服从于社会确立的目标和规范和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发挥作用。”(3)在哲学意义上,权威则是对于客观必然性的认同和选择。“这一认同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权威主体对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和阐释,也包括权威受体对于权威主体的这一把握的理解和认同。”从横向的类型划分角度看,有依据范围划分的政治权威、经济权威和军事权威等;依据体现者划分的著作权威、言论权威和组织权威等;依

4、据社会控制划分的传统权威、感召力权威和合法权威等;依据概念本质发展划分的自在性权威、它律性权威和自觉性权威等。然而,不论从哪个学科、哪种分类中审视权威,它都具有主从性、互动性和合法性等特征。2.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是在权威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被定义的。本文认为,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信赖和服从。对于教师权威的理解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基本点:(1)从社会层面,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也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权威具有客观性。(2)从教学层面,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德性是要求效率

5、的,一种带有控制性的组织形式是追求效率的保证,教师权威又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因此教师权威具有控制性。(3)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其心灵秩序还未形成之时所表现的“向师性”决定了学生模仿教师的倾向性,也因此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必然性。(4)从教师角度出发,他们对于客观事物深刻理解、良好判断、清晰阐述的能力为其权威的存在提供了主观可能性。二教师权威:塑造学生心灵秩序的基点心灵有序是个人乃至整个社会良好运行的内在要求,教育无论是以“有形”的知识形式,还是以“无形”的德性形式对个人和社会施加影响,其价值都是在于确认与维系和谐有序。就学生而言,他们

6、的心灵并非一开始就能进入有序的状态,正如德性并非一开始就臻于崇高一样。这不仅是学生自身生理特点决定的,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塑造学生心灵秩序需要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是让学生从无序的自发行为中意识到心灵有序、行为有序的重要,从而内心信服心灵有序的必要性,并且自觉地用秩序去规范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最终达到自由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权威的保障,同时教师权威又是这个过程的基点。1.塑造学生心灵秩序需要教师权威(1)学生要进入塑造心灵秩序的状态需要教师权威的引导,也就是学生的“未完成性”特征需要教师权威加以引导,并使得教

7、育影响力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存在成为客观必然。就像错综复杂的道路交通,要让车辆行人都有序通行、保持路面的畅通,除了每个车辆和每位行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以外,另一个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是交通警察的指引。在教育领域同样需要“警察”。尽管从人格的角度我们强调师生平等,但是从身心发展状态来讲,师生间存在不可否认的不平等。学生自身的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发展的不完善性,师生在年龄、认知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未完成性”的特征使教育或者更具体说是教师肩负起对心智尚未有序的学生施加一定影响的责任,因此权威在这一过程中的存在必不可少。因为“心智屈服

8、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其超出常轨的活动,非常有助于扑灭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2)学生在塑造心灵秩序中所需的自由需要教师权威保障。迪尔凯姆认为:“权威和自由非但不互相排斥,而且相互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