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53041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谈孟子和荀子人胜论酌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孟子和荀子人胜论酌比较[论文关键词]性善 性恶 自然属性 道德属性 [论文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陛论。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两种理论形态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人性的善恶是中外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几乎每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建构了不同的学说体系。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深的人性论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后世学者对于人性的看法深受其影响。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和苟子所倡导的性恶论在理论形态上看似对立,在逻辑意蕴上实则互补。孟苟人性论的争议与其说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概念的内涵问题。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起点不同,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 孟子主要从人的类本性即人的道德属性人手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吃喝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
3、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此来定义人性。孟子认为,如果把这些生物本能理解为人性的话,那么岂不是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所以,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生而具有,就好像人生而具
4、有四肢一样,并且是内在于人的,即人先验的具有善端、良心,而人性正是指这种人区别于动物并且为人所特有的道德属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在人的先天禀赋中含有道德属性的胚芽和种子,具有从善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地表现为善,个人还需要一定的修为才能保持善性,这就为他的道德修养论的提出作了铺垫。 与孟子不同,苟子主要从生理上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来理解人性。苟子认为天赋之性善是不存在的,人的天然之性中不包含道德之善,他批判孟子不察乎性伪之分,即不能区分人
5、的自然属性的天然性和人的道德之善的人为性。性是指人的自然本能,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等等。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无需后天的学习和熏陶。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苟子严格区分了先天之性与人为之伪,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混淆了性伪的区别,善不同于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本能,它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中就包含的因素,而是人为的,是人后天对于礼法制度的学习和遵从的结果,所以不能认为人性善。人之性恶,其善
6、者伪也。 既然苟子把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规定为性,那么为什么会得出性恶的结论呢?因为人与生俱有的好利、疾恶、声色之好等自然属性或生理欲望,包含着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所以确切地说,
7、性恶的恶不是社会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恶,而是指人的先天素质的质朴与粗糙。如果不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质朴粗糙的先天本性进行改造和规范,顺着人的自然之性发展的话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所以,性恶不具有道德判断的意味,而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结果的描述。 概而言之,盂子、苟子都肯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但又通过以何种属性为人性的解释阐明了性善和性恶。孟苟人性论的基本差异就在于对人性的规定不同,借用康有为的概括就是:苟子言性以魄言之,孟子言性以魂言之。孟子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和天赋的道德素质出发定义人性,而荀子则从人的自
8、然本能和感官生理欲求出发来理解人性,孟子和苟子对人性的规定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点不同,所以个体成善的途径不同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在现实中,并非人人都是尧舜或者都是为善的,相反却有为恶的人,孟子认为这是因为人虽然生而具有蔷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