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44797
大小:3.89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0-14
《德国工业4.0考察之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德国工业4.(汽车)考察之旅在变革的时代,你若能适时搭上方舟,会走得更远、更快。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战略,现在,你的企业是快速奔向4.0,还是依然在2.0、3.0的水平上徘徊?跟随由中国汽车报社、中国齿轮工业协会(筹)、阿基米德先进技术网共同发起的“德国工业4.0(汽车)考察之旅”行动,深入工业4.0的腹地探个究竟。【专访】德国工程院院士安德尔教授揭秘如何实现工业4.02015年06月27日13:25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胡轶坤 在德国工业4.0之旅中,最令考察团成员盼望的环节是拜访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产品数据处理研究所的海纳·安德尔教授。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达姆工大)成立于1877年,曾被爱因斯坦赞誉为“一所杰出的理工学院”,是德国人心中的“传统理工三强”。其机械工程系产品数据处理研究所(DIK)成立于1993年,是最早开始从事机械制造信息化研究的德国高校院系之一,该系的研究成果在机械制造领域及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具有巨大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作为德国工程院院士、工业4.0及数字工厂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顶尖专家及德国工业4.0组织的重要顾问,安德尔教授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权威解析了实现工业4.0的路线图。 专访人物:德国工业4.0组织顾问、德国工程院院士、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机械系院长——安德尔 安德尔教授与考察团合影 零部件要成为信息的载体 《中国汽车报》:德国工业4.0的概念已经席卷中国,但很多人对此不太清楚,作为工业4.0方面的顶级专家,请概述一下到底什么是工业4.0。 安德尔: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组织和引导控制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体价值链的一个新阶段。它的基础就是信息物理系统(CPS),其内部拥有现代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并且每个信息物理系统都拥有一个IP地址。从而,未来的产品和生产装置将具有交流能力,且可灵活地互联。 工业4.0和智能(SMART)服务世界是面向未来的项目。SMART是智能的、具有思考能力的、灵活的意思。转化到创新产品上去,就是通过智能将逻辑(例如嵌入式系统)集成于产品之中,再给其一个IT地址,产品就能联网,且具有交流能力和控制行为。 智能产品愈来愈重要,通过工业4.0未来项目和智能服务世界未来项目,它的研发还会得到加强。 《中国汽车报》:工业4.0就是要形成一个智能的系统,这个智能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包括什么? 安德尔: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通过功能整合创造价值,从机械到机电到自适应材料系统;而现在是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创造价值,包括嵌入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系统(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信息物理系统、信息物理生产系统(CPPS)。这个系统能够进行状态监测、结构监测、远程对话、远程控制,是一个具有通信能力的自我调节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最终将实现5类新事物,智能产品、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工厂、智能城市。 工业4.0框架 《中国汽车报》:该如何理解信息物理系统(CPS)这个概念? 安德尔:工业4.0的框架中,有一个维度是产品、现场设备、控制设备、工作站、加工中心、企业等都实现互联,一直到互联的外部世界。比如,做一个CAD的3D模型,要生产出真实的产品,需要加工机中有一个3D模型,让产品与机器之间产生交互,为实现这个交互就需要CPS。CPS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物理系统的信息化,即运用计算机抽象化概念和接口来定义物理子系统,其二是信息的物理化,即使用软件和网络组件的抽象化方式和接口方式,来描述物理系统的实时性。 《中国汽车报》:我们在智能工厂看到,被生产的产品的零部件上都有信息识别码,这和您上述说到的CPS及产品模型有什么关系吗? 安德尔:在工业4.0的生产中,零部件要成为信息的载体。先是建立产品数据模型,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即从一个新产品的创意到大规模生产这个产品过程的信息,该模型已通过ISO10303的标准化认证,以避免不同IT系统异质性带来的问题。然后,建立零部件数据模型,描述零部件生命周期相关所有信息,即零从零部件的制作材料到它被生产、处理或回收的过程信息。 零部件数据模型可作为工业4.0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其自身携带信息,这些信息按一定结构模式被定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提供关于零部件的“个人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识别、定位、访问、联网,能追踪每个零部件、物流体系的状态。 安全的工业4.0才能被社会接受 《中国汽车报》:当每个设备都有身份,每个零部件都有身份的时候,他们能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高度协作。这其中是否存在风险? 安德尔:德国科学顾问委员会认为,“新的安全文化才能缔造出可信的,适应性强的以及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工业4.0系统”。安全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理解为安全和可靠,在应用层面有可靠和安全的工业4.0进程,在系统层面有可靠和安全的信息物理系统。实物要安全,比如机床要可靠、坚实;数据要安全,有加密,能署名,能防伪;服务要安全,有可控的使用权限,严格保密,能进行使用者身份验证。 《中国汽车报》:企业将如何实现工业4.0? 安德尔:我们确定了一个分5步走的方案,可以对企业提供帮助。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一般信息;然后,以通讯和联网为基础,对产业进行价值分析,确认新商业模式;再根据具体企业的情况,灵活制定应用方案;第四步是确定实施策略,即实施路线图,包括联网方式、识别和通讯基础设施的规格、技术选择(如网络服务)、实施、安全等;最后,进行实施。 现在,达姆工大正针对15家企业进行了项目调查,最后得出5个项目应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零部件如何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在这个生产过程中,要实现无纸化的质检过程、实施生产控制、状态和能源监控、灵活智能的工厂辅助系统。未来,可以通过WEB服务,远程控制生产,比如在异国控制、使用3D打印设备。 未来工业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中国汽车报》:在实现了工业4.0之后,未来的工业会是什么样子? 安德尔:现在我们是通过生产与供应链实现价值创造,而未来是要通过数据来驱动价值创造,企业将提供的将不仅是产品,还有数据服务;现在的生产是集中计划控制的模式,未来将去中心化,既是分散的,又通过网络联在一起;现在的产品是在基础款上变种实现多样性、个性化,而未来则是通过客户互动实现产品的个性化与定制化;现在企业有库存,而未来可以按需制造;过去企业的差异是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未来则体现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及服务上,最终是在卖服务,这将导致商业模式的变化。 未来我们工作的世界,将进一步信息化,移动数码影设备,比如智能手机等将用于生产的应用技术,会有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例如远程故障诊断;还将进一步数字化,共享大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有个性化的MRO软件,能进行产品的早期故障检测,进行预防性维护和保养;在生产上具有灵活性,能将权力下放和联网,时刻监测机器状态,进行远程诊断和远程控制。 德国政府用招投标的方式资助工业4.0项目 《中国汽车报》:目前,德国的工业4.0战略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都有哪些机构、企业参与其中?是否会进行国际合作? 安德尔:工业4.0是包括组织管理、机器、人等一整套管理系统的体系,工业界的专家共同绘制了工业4.0实现的路线图,2015年4月14日《工业4.0的实施建议》正式出版,由3家机构共同发起,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由于有部级单位的介入,德国很多地方都积极投入其中,其涵盖面很宽泛。工业4.0不仅局限于德国自身,而是抱有国际的开放心态,现在在欧洲范围内开展,与美国工业互联网机构合作,与中国签署了备忘录,与日本、韩国也有合作。达姆工大是工业4.0报告的最主要参与单位。 特别要说的是,工业4.0只是个愿景,每家企业都有自主权决定如何进入工业4.0,技术日新月异,未来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能准确预测。 德国境内的示范工厂 《中国汽车报》:请讲一下在德国,为了实现工业4.0,政府、企业与研究院所之间是什么关系,政府处于什么角色,用什么手段促进全社会一起实现目标。 安德尔:在今年4月之前,由3家协会做了工业4.0的引领性研究,只有协会成员才能参与到其中,现在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由两个部委领衔,相当于扩大了参与范围。政府出钱鼓励做相关项目,是以招投标的形式。企业和专家学者可以组成团队提出项目,用招标的形式提出需求,想参与的人(比如研发传感器、安全等)组成团队投标,经过委员会评估,中标的拿到资助。如果是企业中标,项目的一半经费将得到资助;如果是研究机构,项目将被全部资助。 汽车是实现工业4.0的最大催化剂 《中国汽车报》:德国实现工业4.0将分几步走,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安德尔:短期目标是实现工厂自动化;中期目标为3~5年,实现ERP系统在工厂中的使用,加强分散式控制而非目前传统的集中控制,实现企业横向、纵向、端对端集成及网络化;长期目标为5年以上,加强安全性考量,安全性是工业4.0成功的重要因素,即人们获取的数据必须可信,同时必须具有安全防盗功能,可以免遭外部的窃取或损害,如黑客攻击、间谍。 《中国汽车报》:德国是在实现了工业1.0、2.0、3.0的基础上提出工业4.0的,现在实现工业4.0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安德尔:最大的挑战是要让员工和社会都接受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会应用;如何把理论上的技术转为现实的运用并且使之透明化;要加大研发力度,使得机器之间可以智能的交流和沟通;人类必须要能掌控系统和机器,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人类必须要能对工作的全局一目了然;ERP系统及其它软件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来运用。 《中国汽车报》:是否因为德国是个汽车强国,而首先要在汽车产业实现工业4.0?汽车产业是否是实现工业4.0最适合的载体? 安德尔:事实上,工业4.0并非在汽车界首先提出的,但汽车行业有个最大的话题是自动驾驶,引入了很多工业4.0相关理论,在生产过程中也引入很多工业4.0的东西。汽车工业发展离不开生产、交互、自动化、网络,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辆车不仅是一辆车,而是个移动热点。现在德国汽车工业是4.0最大的催化剂。 《中国汽车报》:中国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工业4.0异曲同工。您认为,以中国当前的工业基础,实现工业4.0的可能性有多大?工业4.0是会拉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还是会拉大? 安德尔:这对中国来说不困难,中国会达到德国的高度,就在不久的将来。来德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学生很多。对于能否实现工业4.0,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即便在德国也是要靠自动性和自觉性。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排除某个企业愿意加入,自动调动人的积极性。我惟一担心的是人的教育水平问题,达不到工业4.0要求,则很多工作做不了。工业4.0会催生很多新的行业,比如大数据分析,这将体现行业和人的主动性的区别。 注:PPT图由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提供吕超:描绘未来智慧工业的“蓝图2015年07月09日10:02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吕超6月中下旬,中国汽车报社、中国齿轮工业协会(筹)、阿基米德先进技术网共同发起的“德国工业4.0(汽车)考察之旅” 行动,前往德国,参观考察了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达姆史塔特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下属智能示范工厂、慕尼黑工业大学、SAP公司总部、本杰明物流公司等德国工业4.0关键机构,并参观了斯图加特工业展、奔驰博物馆,与黑森州经济署官员座谈,听取相关的法律界、银行界人士报告。国内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与了考察,并了解了德国工业4.0框架及发展趋势。考察归来,德国工业4.0对我国汽车行业及企业发展有何启示?他们有话要说—— 描绘未来智慧工业的“蓝图”“德国工业4.0考察之旅”团队拜访德国黑森州投资与经济促进署,图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主任吕超与黑森州标识合影 工业4.0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顺之者昌,逆之者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第三次是电子化,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都有大量的企业被淘汰,还有众多新生企业得到高速成长。因此,工业革命是优胜劣汰、新旧交替、推陈出新的机会,是企业和国家实现重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期。 德国所描述的工业4.0愿景,即是未来智慧工业的“蓝图“。其核心是在当前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加上互联化,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智能生产。 蓝,意为蓝海。工业4.0会诞生大量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产品,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也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商机。图,意为战略方向。工业4.0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以互联互通形成未来工业的新业态环境,将提高效率、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全球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展上,德国走在了前列。我们在“德国工业4.0考察之旅“中看到,德国已经形成了官、产、学、研结合的工业4.0推进体系,该体系制定标准、分工明确,形成了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包括传感器、智能电磁技术、软件控制技术等)的有机整体。我们在拜访慕尼黑工业大学,SAP软件公司、智能示范工厂、达姆史塔特工业大学、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时,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智能工厂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在此之上形成物联网,企业与企业之间互通可以形成工业互联网,最后才能拥有愿景中互联互通的智慧工业。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时期,与工业4.0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尽快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最后达到互联互通。我们现在很多工厂内部的ERP还没有做好,数据采集还不全面,在齿轮行业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还不到40%。 德国是汽车强国,德国工业4.0方面的顶级专家也认为,汽车是实现工业4.0的有效催化剂及最佳载体。因为,汽车行业产业链长、品种多样、规模化生产、管理基础水平较高,必然是实现工业4.0的先锋产业。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日趋强烈,订制汽车的愿望呼之欲出,可以预见,用户和市场将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工业4.0。德国正是由于处于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优势地位,才能够发起工业4.0革命。 中国汽车和零部件行业应深刻认识到实现的紧迫性,并紧跟工业4.0的脚步。一旦德国工业4.0的标准和技术体系成立,形成新的工业生态圈,我们若不跟进就会被排除在外。在工业4.0的大环境下,德国汽车主机市场与全球配套商必须互联互通,通过网络下订单、共享数据信息、联合开发产品、监控生产线、进行会议交流,如果中国配套商不能够及时进入这一网络体系,就会被排除在规则之外,将失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机遇。 中国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德国工业4.0的目标异曲同工。如果我们能及时跟进德国工业4.0,同步发展,建立好中国官、产、学、研联合的工业4.0推进体系,在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制造、智慧工业大有希望,进而可以实现智慧城市、智慧地球。不仅中国汽车产业、中国工业能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实现腾飞,中国也将与世界最先进国家同步进入崭新的历史时代。 本文作者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主任吕超【考察日记】第一天:童话拜仁的工业理性与匠心2015年07月09日10:04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胡轶坤分享到:1 6月中旬,在德国最好的天气里,我们出发了。 2015年6月15日雨 阿尔卑斯山麓的原野在公路两旁舒展,巴伐利亚又称拜仁,美到极致的白色新天鹅堡矗立在山腰上,讲述着路德维希二世浪漫忧伤的故事。这里是迪士尼童话中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地,拥有延续了150年的浪漫情怀。 德国的魅力在于,既能孕育出感性的伟大艺术,也有理性的哲学影响世界,并以严谨、执着的匠心创造了顶级制造业。拜仁正是集合感性与理性的地方,既有新天鹅堡,又有慕尼黑工业大学,还有采埃孚的工厂。工业4.0考察团由来自国内十几家零部件企业的,20多名崇尚理性的制造业企业家组成,第一天的考察就从这里开始。在晚上的总结会中,天海同步集团董事长吕超总结道:“在今年行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零部件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走国际化道路,谋求转型升级。上午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就是寻求国际科技支持,下午参观采埃孚就是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机会。” 在清晨的霏霏细雨中,我们与上课的学生一起进入“德国的清华”慕尼黑工业大学,拜访齿轮与变速箱研究所(FZG)。中国齿轮工业协会(筹)秘书长李盛其说:“这里是齿轮及变速箱科学的圣殿。” 考察团成员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门前合影 慕尼黑工业大学于1868年成立,现在共有36000名学生,10000名员工,其中600名教授,拥有13个院系,机械学院规模最大,组织制订了齿轮行业国际标准ISO6336。大名鼎鼎的霍恩教授虽已70多岁,依然在此指导工作。我们拜访的机械学院有41名教授,其中齿轮与变速箱研究所于1951年成立,拥有3600平米实验室,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有齿轮、同步器、摩擦片式离合器、变速器、轴承、蜗轮蜗杆副、电传动及其他传动,其业务包括几何、强度、效率、热变形、噪声、非金属材料、载荷谱、产品等研究及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软件分析及应用、损伤失效分析、培训和教学、计算机编程分析等等。考察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向阳教授的考察团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相遇,一起与霍恩教授合影。中间为霍恩,左一为徐向阳,右一为李盛其,左二为吕超、右二为阿基米德网CEO吕元庆 走过旋转的楼梯和通道,我们来到实验室,与国内的很多研究中心相比,这里占地面积不算大,却精巧地集纳了零部件载荷、效率、摩擦、噪声等基础分析研究的设备,从事世界齿轮行业最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积累着支撑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发展的基础数据。而数据积累与分析,正是实现工业4.0的关键点,这一点得到了考察团成员的一致认同。 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楼内景 一名在此做博士的中国小伙子带领我们参观了这些实验室。一台刚来自LIEBHERR的最新磨齿设备在接受工艺测试;在齿轮啮合试验中,正在进行齿轮润滑油的性能测试;而在齿轮SN曲线测试中,一次用对称的两颗齿进行试验;此外还有,内齿轮测试台、齿轮微点蚀及点蚀测试与分析、齿轮疲劳寿命和可靠性测试等等。 齿轮与变速箱研究所拥有试制工厂,可以自制大部分试验零件,并且可以进行编程分析。因为具有如此完备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数据积累,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企业展开相当多的合作,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包括软件分析及应用、失效分析等。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为我们展示其试验研究的齿轮 在座谈环节中,考察团成员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就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变速箱噪声和提高齿轮寿命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降低新能源汽车高转速齿轮传动噪声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李盛其认为,合作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进行基础研究合作,第二在噪声、寿命和轻量化上进行研究合作,第三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逐步成为齿轮国际标准的参与者与制订者。 拜仁的第二大城市帕绍只有50000人口,这里有采埃孚的一个总装工厂。现在,采埃孚集团每年的营业收入是190亿欧元,其中驱动业务占63%。很快,采埃孚将迎来百岁生日,考察团成员纷纷与百岁背景合影,期求缔造中国的百年老店、基业长青。 本是同行,有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北京绅名科技总经理李红岩感叹,平时很难有到采埃孚这样的公司考察学习的机会。 我们参观的采埃孚帕绍工厂主业是商用车车桥、工程机械变速器、农用机械变速器等业务。这个工厂的总装物流车间占地26000平米,有1050名员工,每天订购1250种零部件,有250个供货商,1300次将零部件放入存货中心,生产400台变速器,分135次发货500吨,共20个集装箱,保证百分百合格,零退货率。考察团参观百年采埃孚 让考察团成员最为震撼的是采埃孚的生产作业模式,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体现了最先进的管理水平,比如在工程机械变速器总装线,要生产350种产品。虽然是传动领域的标杆企业,但我们在采埃孚的厂房里并未看到太多预想中的“摩登”机器,这里甚至还有已经服役了38年的最老的立式车床在工作着,采埃孚负责人说:“虽然很老,但是不停地更新改造它,还没有更好精度的设备能替代它。” 采埃孚信息化管理水平很高,虽然自动化水平一般,但这可能是做工程机械产品和农用车产品导致,不过,这正体现了德国人的务实,不会为了追求“工业4.0” 的概念而浪费。考察团的成员都有同感:“来德国学习工业4.0,学到的正是不追求表面的摩登,而要追求每一件产品都能使用户满意,做到节约、精细、精致。”这也许就是所谓“匠心”。 目前,采埃孚进行全球采购,总部制定采购战略,进行总控,对在中国进行采购有丰富的经验,选择供应商会根据不同地区和产品进行评估。通过本次简短而高效的考察,考察团成员既感知了世界知名企业的务实和管理的精要,又知道了成为世界顶级企业供应商应该努力的方向。【考察日记】第二天:在汽车圣地斯图加特求滋养2015年07月09日10:23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胡轶坤 2015年6月16日晴 中国人能打造出第二个奔驰吗? 奔驰方程式赛车跑道 我们能成为汽车产业从业者,是因为卡尔•奔驰在1896年发明了汽车。 作为一个承载了汽车产业发展史,且今天依然是豪华车代表品牌的奔驰公司总部就在斯图加特,其前面是于1996年建成的奔驰博物馆。以DNA双螺旋结构为灵感设计的博物馆,共有7层,两条环形坡道引导出两条参观路线,虽然讲述的是奔驰品牌的发展史,但也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史。 第一台发动机 汽车从业者来这里看的不仅是历史与产品,还要追根溯源,从奔驰发展史中感悟行业、企业发展的道理。每个汽车人心中都有一个奔驰,对产业鼻祖及奔驰品牌的敬重相同,但不同人参观奔驰博物馆后会有不同感受。我们这批来自中国的考察团员,共同的思考是中国企业如何学习奔驰,让民族汽车产业获得更大突破;不同的是,有人受到了启发,也有人看到了危机。 1895年奔驰车上已有减震设备 团队的成员大多是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奔驰品牌的成功源自坚持,这一点深深地激励了他们。奔驰的成功也刺激了中国企业家的民族自尊心,中国如何才能打造出奔驰这样的企业,团队成员在思考着。大连创新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经理高阳认为,奔驰只有一个,中国人不要期望做第二个奔驰,而是要以创新的方法独辟蹊径进行超越。 江苏驰翔精密齿轮股份公司董事长周业刚认真看奔驰电动车桥 一些我们曾以为坚不可摧的品牌,在新技术思路的冲击下也轰然坍塌了,比如数码技术颠覆了柯达,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打垮了诺基亚。工业4.0时代,正是一个充满了巨大颠覆危机和创新机遇的时代。即便是奔驰,如果不能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方向上有所突破,也可能有大厦将倾的一天,天海同步集团董事长吕超就在参观后感受到了这样的危机,他将民族工业的突破之路总结为“坚持、创新、行动”六个字,惟此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1955年的梅赛德斯-奔驰300SL的车门设计为双翼张开的形式 斯图加特工业展上看趋势和商机 作为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是汽车重镇,虽然没有法兰克福那样的世界级大车展,但每年一度的全球汽车零部件及OEM供应商展是汽车工业届的重要盛会之一。今年的展会时间是6月16~18日,考察团来到斯图加特时恰好赶上。3D打印机正在打印塑料花瓶本次展会包括测试系统、内饰、传动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等内容,这里汇聚了德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来自55个国家的600多家参展商,是了解全球市场及技术动态的最佳地点。 在测试设备展区,我们看到有厂商展出下线分析软硬件、振动噪声分析检测系统等,为数据集纳提供帮助。专门做设备生意的考察团成员北京绅名科技总经理李岩石认为,德国作为汽车强国,非常重视汽车测试,测试设备有巨大商机,回国后要按照这个方向来把握企业的发展。 换挡试验台机械手演示 在此时的德国办展会,必须要有自动化设备亮相。一台换挡试验台的机械手,正在现场演示;一个缩小版的能自动检测生产设备及产品质量的机械手在反复“看”着小车模的轮胎,用目视检测的方法拍照上传,系统就可自动分析出数据;这里当然也少不了现场演示的3D打印机。 微缩的自动检测机械手正在“查看”小车模的轮胎 让齿轮业专家大为感叹的是一家做粉末冶金的企业,其未经机加工的齿轮已经相当于精锻,达到了标准7到8级,其介绍人员表示,很快也将达到6级。高效、低成本的粉末冶金技术,势必会对一大批不能转型升级的企业造成冲击。 用粉末冶金技术造出来的零部件【考察之旅】第三天:工业4.0的理想国不是乌托邦探秘智能示范工厂2015年07月09日13:57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胡轶坤2015年6月17日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虚构了一个“没有的好地方” ,叫做乌托邦。德国工业4.0核心部门人工智能研究所(DFKI)也勾画了“理想国”,但它不是虚构的,已联合38家企业造出的实体——智能示范工厂(SmartFactory)。 上午,考察团有幸进入位于凯泽斯劳滕的智能示范工厂内部参观,看如何用运行的生产线诠释工业4.0理念;下午,到达位于小镇沃尔多夫的世界第二大应用软件供应商,也是工业4.0的主要发起机构SAP总部拜访。在这两个地方,我们都看到了实现了信息物理化融合的智能生产线进行示范运行,这向我们证明——工业4.0不是乌托邦,不久就会实现。 系统工程:38个伙伴共同协力推进工业4.0 事实上,智能工厂的建立先于工业4.0概念的提出。DFKI在国际科学界具有重要地位,是德国创新软件技术方面的领先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及运用研究中心。DFKI创立了德国计算机研究所以及软件园区、智能数据创新实验室和大众汽车数据实验室。 现在智能示范工厂的总经理沃夫冈·瓦尔斯特(WolfgangWahlster),就是最先在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的教授之一。据介绍,DFKI于2002年提出了智能居住的概念,2005年建立了智能示范工厂,比工业4.0概念的提出早了6年,在2013年的汉诺威设备展上,智能示范工厂第一次展出了承载着工业4.0理念的设备,也就是我们这次在凯泽斯劳滕看到的智能名片盒制造机。 位于凯泽斯劳滕的智能示范工厂 智能示范与其说是个“工厂”,不如说是工业4.0的组织、协调、宣传机构。事实上,DFKI与38个伙伴一起工作,其中包括西门子、SAP、巴斯夫、IBM等,这些企业与研究所各有侧重、并肩作战,他们先是一起制定了相关的标准,然后开始研发。现在智能示范工厂除了做技术研究,还与企业一起进行未来竞争优势评估研究、信息咨询以及对外传播工业4.0的理念。 个性化需求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 智能示范工厂负责人表示,工业4.0就是要借助物联网控制所有系统之间的关系,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当前,客户对工业产品的个性化订制需求越来越多,技术更新也更加快速,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市场需求也更加国际化了,这都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人的行为。工业4.0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变化而诞生的,它将使未来的工业生产能够满足个性化产品定制、小批量生产,具备增长的通用性、生产流程的灵活性及数据信息共享性。 工业4.0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以大数据共享为基础,以智能互联互通为特征。记者在凯泽斯劳滕看到,由智能示范工厂研发的工业4.0的设备是智能化、模块化的,具有以下特点:智能的设备,拥有模块化的系统架构,以便迅速、灵活地配置生产线;有标准化的万向插头,适用于供电、压缩空气、工业互联网,具有紧急停止按钮;智能的产品,每一个零部件都通过RFID射频技术,有一个标准化的数据身份证,生产设备对其进行识别,由产品自主控制自己的生产过程;插入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加入新的生产模块,即插即用,不需要中断电源、改装生产设备,高效率改变所生产的产品;具备统一的基础设施(标准插口),使全部的生产模块能无缝集成到总的信息技术报务中心;具有跨厂商的兼容性,通过使用统一的机械的、机电的、信息技术的接口实现,让每个单一模块都有具备专长的制造商来制造。同时,这些设备,具有智能的用户界面,使用者如同使用IPAD一样可以清晰地看到进度,进行控制和操作。因为达到了高度的智能互联、数据共享,因此确保网络安全是工业4.0其中的重中之重。 据介绍,智能物理系统(CPS)是工业4.0设备的核心。通过CPS传输控制系统,让计算机知道该做什么,让设备知道该如何行动,该把如何将产品传输到下一个设备。CPS具有乐高积木一样的外观,德国的工业4.0标准要求,以后所有工业4.0的设备都要具备CPS,由众多智能设备可以组成智能工厂。 智能示范工厂门口张贴的部分合作伙伴在工厂里的办公室位置信息 理论总是枯燥的,好在我们在智能示范工厂一间仅有一百多平米的小车间里,亲见了名片盒是怎么由这条小型智能生产线生产出来的。 一名工作人员拿起一个名片盒的底盘零件,这可不是一般的塑料零件,它上面带着“电子身份证”,里面有它的产品信息以及订货的客户信息,这都是从之前的订单软件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中采集来的,现在它带着这些信息“走” 上了生产线。而各个环节的生产设备,都将读懂它的需求,因此,由以设备为主对产品“发号施令”,变为以产品为主,告诉制造设备该对自己做些什么,设备上的射频感应器负责接收信息。 这个很“聪明”的盒子底盘被放到生产线上了,设备的屏幕上显示该套上指定颜色的盖子了,还得再用锤子敲它一下。有趣的是,工作人员故意用完锤子后将锤子挂歪了,显示屏幕立刻就提示这是不对的。名片盒做好后,会有一个二维码,可以通过手机识别,最后生产线还会对产品进行检测。除了产品的零部件,生产设备本身也都有“身份证”,这可以使设备与设备之间相互阅读信息,有效配合。 这些技术并非最新的,我们之前在一些汽车企业或相关的展会上都看到过应用,但那只是一个设备、一厂的应用。工业4.0希望将此大规模推广到工业界,这会面临着要设备与设备相连、工厂与工厂相连,上下游相连。这样,至少在一个生产系统内,所有企业标准都要统一,产品与设备的数据都要共享。因此,如何确保网络安全,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应用了更多的智能机器人之后,如何协调人如何与机器有效协作,也对组织架构、管理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为了能够使用智能机器,还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未来电子、机械与信息技术的跨领域人才最为需要;企业也会有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利用大数据为其他同类企业或上下游企业进行服务。 智能示范工厂车间里的智能生产设备(可惜不让拍照,没有实物图) 这一切的首要问题,就是制订出包括人员、信息运用等方面的国际标准。显然,先定标准再做事是“德国范儿”的,而一旦标准确立,德国领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也就必须按照德国人划下的道道儿才能走路。目前,即便在德国,工业4.0也只是刚刚开始,尚处于研发阶段,也没有德国企业应用整套的智能设备。智能示范工厂所展示的是未来愿景,技术日新月异,未来的工业4.0到底是什么样,也无法预计,但智能互联互通地进行生产,是一定会实现的。 软件商在工业4.0中的重要价值 两大关键因素使工业4.0成为可能,其一是物联网,智能驱动器和传感器数量激增且普及,嵌入或附件在任何事物上面,并通过单一协议实现互联;移动互联计算,以更便捷、经济实惠的方式存储数据、传递信息。此外,推动工业4.0的因素还有社交媒体、机器对机器技术、大数据与预测分析技术。 因此,工业4.0不止包括技术,还涉及指导方针、最佳实践、工作流、组织架构设计和社交工程等,工业应用软件就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世界第二大应用软件供应商,德国SAP公司显然要抓住源自德国的工业4.0机遇,开发出一套全面的工业4.0及物联网制造解决方案。在其总部,SAP公司负责汽车业务的全球总裁瑞纳·赛兹(ReinerSeiz)对记者说:“工业4.0要把数字化贯穿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让生产方式变得更加有效、时间更短。汽车在德国非常重要,明年产量还会继续上升,车型不断增加,导致生产研发难度增加,面临全球化挑战,汽车行业是最适合实现工业4.0的载体。”他向我们展示了SAP开发的软件,是如何在汽车工业上运用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 SAP总部里的一套智能生产设备 SAP与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商一起对生产和销售战略进行了重组、优化,解决方案从销售入手,到生产、物流直至交付,将生产周期从21天减到了6小时,生产成本降低了7%,利润率增加了19%。这个工厂,在全生产链使用SAP软件支持,比如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传感器进行控制和感知,通过红外线扫描仪保证产品质量,建立数字模型,减低了错误率。在与一家梅赛德斯供应商的合作中,SAP优化了发动机检测方案,为测量新研制发动机的功率,在发动机上装有200个测试点,每个点每秒10次,共每秒有2000次测试,数据完全进入ERP系统,通过手机就可以对其进行控制。这项优化,将测试频率从过去的50分钟降低到了8分钟。这些数据信息的积累,也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为工程师提供解决方案。【考察日记】第四天:尚未公开的物流技术突破想象2015年07月09日14:14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胡轶坤 2015年6月18日晴 也许你与我一样,喜欢看诺兰的烧脑大片,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些片子最吸引人的,就是人类对空间探索的欲望,无限延展,从三维到四维或更多,人类的想象力与空间一样广阔。这一天,考察团成员在黑森州的本杰明公司所看到的未来物流技术(fluidLogistics)展示,就突破了我们对物流的空间想象。 未来的物流不是线性的,而是面的,甚至立体的。这种物流技术叫流体物流,依靠电磁场实现。智能物流,是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流体物流项目是由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和欧盟共同提供研发基金的一个专利项目,于2011年开始研发,目前还未对外公开过,这次是特为考察团做的专题介绍。 在工业4.0背景下产生的物流方案,一定要适用于未来新工厂的规划。在传统的工厂中,工人用叉车和机器人运货,但每次智能运送一箱货物,而应用了流体物流方案后,可以多箱货物同时运输,这就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和成本,同时又是个体化的、灵活的、随需而变的,能做到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数量的产品送往正确的地方,保证客户所需的正确质量。 本杰明工作人员在讲解流体物流技术 这项技术是如何做到以上要求同时满足的?介绍人员给我们播放了短片。在一个面上,最下层是磁铁,上层铺满了一块块像瓷砖一样的托盘,用电磁场来控制电流的流向,以驱动托盘的走向。把货物就放在托盘上,托盘自己就可以知道要去哪里。是的,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个托盘同时运行,一点也不撞车,去了自己该去的地方,这背后依靠的是ERP数据系统的支持。 因为这种物流技术是全自动的,非接触式的,它不仅可以在地面上运行,竖起来的墙上,乃至天花板,不同的物理空间都是电磁场可控制的地方。未来,你将看到,在工厂里、仓库里,漫天满地的托盘在一起“走动”,同时完成各自的任务。 对,这就是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的物流体系,具有高适应性,只需要电能和数据的支持。其好处可总结为两个字——节省。 它可以以组合或单独的形式,以群状的结构在空间运动,不再是传统的横向的、平行的运动,节省时间;传统的传送带,每次只送一个货物,而流体物流中所有货物在托盘上自由运动,知道自己去哪个地方,高效利用三维空间,提高效率;传统货物经过整理才上传送带,应流体物流技术后不需要经过整理,可以节省70%~80%的面积,节省空间;传统叉车本身有很高的自重,需要很多能量,现在省去了叉车的重量,节约能源;传统物流系统依赖于机械设备,易损坏,维修费用高,流体物流依靠电磁场,节省维修费用;以前在在较高的仓储库房里,要人工用叉车把货物送到该去的地方,现在货物自己去该去的地方,是智能的,节省人工。而且,人机对话方便,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去流程,用手机就可以操作。 本杰明公司向《中国汽车报》透露了这项技术的参数,可以做到平均移动速度为5米/秒,加速度为2米/秒,移动的最小距离为0.02毫米,这意味着可以胜任精加工作业。托盘最高负荷为每平方米承载1吨的货物移动,单体最高承重可达2200公斤。一个托盘也可以做到像咖啡杯那么大。移动的路线并非只是直线,还可以做环状运动。 现在,在法兰克福的三号航站楼已经尝试应用了这项技术,以前行李超重了,传送带就容易出故障,甚至每天出200次故障,需要300名员工维护,每年要花费300万欧元维护费用。现在,放行李的面积由11760平方米减到了3293平方米,节省了80%以上人员,不需要维修,节省了82%的费用。 显然,这项技术非常适合汽车产业应用。研发人员很谨慎地介绍,现在正在奥迪做一项物流试验,还没有公开,不能说结果。不过,试验已经证明,以前需要600平方米放零配件,现在只用148平方米就足够了;以前,运每一个零部件需要21.18秒,现在只需要2.3秒,差不多提高了10倍的生产效率。 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应用,未来汽车也许就不是线性生产了,变成平行生产。更值得想象的是,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生产、仓储、物流,移动货物和设备,还可以用来移动人。那么,届时交通运输的概念是否也将被颠覆?明天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也许,诺兰可以拍个大片了。总结:在路上我们收获满满2015年07月09日10:06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胡轶坤 6月中下旬,中国汽车报社、中国齿轮工业协会(筹)、阿基米德先进技术网共同发起的“德国工业4.0(汽车)考察之旅” 行动,前往德国,参观考察了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达姆史塔特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下属智能示范工厂、慕尼黑工业大学、SAP公司总部、本杰明物流公司等德国工业4.0关键机构,并参观了斯图加特工业展、奔驰博物馆,与黑森州经济署官员座谈,听取相关的法律界、银行界、财税界人士报告。国内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与了考察,并了解了德国工业4.0框架及发展趋势。考察归来,德国工业4.0对我国汽车行业及企业发展有何启示?他们有话要说—— 在路上我们收获满满考察团全体成员大合影 德州齿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政 找到企业发展的方向 一个月以前,我学习了《中国制造2025》,非常想了解德国工业4.0与其有什么区别,所以参加这次考察。 通过考察,感到德国工业发展方向路线很明确,中国虽提出了2025战略,但大多数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还不明确,这是中国工业特别是齿轮行业与德国的最大区别,也是问题。中国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能否把握好方向和目标,这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这些年我们行业和企业都发展得比较快,但管理者对自己的企业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还不是很明确,理解的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参加了这次考察的成员对自己的企业和我国工业发展有了较明确的方向。 另外,我感到德国工业发展的历史积淀非常深,有好的历史传承,很多经验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中国人要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企业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江苏驰翔精密齿轮股份公司董事长周业刚 立即按工业4.0模式开发新项目 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想到德国看看工业4.0到底是什么。本来以为工业4.0是”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去了之后感觉到不仅是这些,还要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 为了适应人们对产品越来越高的个性化需求,德国率先集合了38家企业进行探索尝试,做成大规模的集成系统,一句话概括:工业4.0就是为了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所产生的快速高效的生产交付模式,它不仅是一个系统,而是系统集成,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之后,再与互联网高度结合的生产模式。《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一脉相承,是工业4.0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考察之后,首先要让我们公司把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起来,打造智能化的制造集群,我回来后就着手做一个自动化的无人工厂。第二步,目前,工业4.0在德国也还没成熟,只是刚刚开始,随着其逐步完善和成熟,要引进、吸收,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要学习、引进,短时间内无法超越德国。我公司计划研发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项目,从设备选型、智能化制造、信息化融合,都按照工业4.0的思路去谋划。 坚信在这次参与考察的企业中,会诞生工业4.0做得非常出色的公司,拭目以待。 上海良时集团凌董事长 工业4.0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 我公司20多年来一直从事自动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认为实现工业4.0并不难,它是智能自动化的深入体现。但我之前不了解工业4.0的系统、标准和规范是什么,不知道谁在做这件事,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通过这次活动,一路从浅到深,从理论到实际,从简单概念到教授剖析,从学校的基础研发到研究所的系统研发,使良时团队对工业4.0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德国工业4.0是一个相当严格的体系,是企业、大学、研究所、政府四位一体的系统综合工程,甚至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全球体系项目。考察回去之后,上海良时要积极参与其中,向德国制订标准的企业积极学习、互访、沟通,尽快了解相应的理论基础、设计的标准及研发方向,尽可能地与德国工业4.0深度靠近,甚至超越。 天津泰威齿轮有限公司董事长邬军敏 企业要先实现数据化和标准化 在考察前,我认为工业4.0就是一个比较先进的制造手段,即自动化生产,通过信息化、互联网化实现。考察以后更进一步了解了工业4.0的内涵,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现代工业制造。 它首先以信息标准化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工业的自动化。因此,我们企业要想跟上工业4.0,必须先建立数据库,进行标准化管理,这是基础工作。在数据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公司与公司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就能实现工业4.0。工业4.0不是靠一个公司能实现的,要有专门做软件服务的,专门做物流的,这样才能整体将国内的工业4.0往前推进。但是到底能实现到什么程度,要五到十年后才知道。相信《中国制造2025》战略会让中国整个制造业上个台阶。 北京绅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岩 基础工作既有利眼前也备战未来 工业4.0是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都要面对,其波及面是广泛而全面的,而且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未来的发展会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丰富。 考察中发现,目前德国工业4.0主要集中在智能化生产和物流方面,即在生产中应用互联网方式。我国已经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应该说是与德国同时间起步,在新的工业革命时代,中国的意识并没有落后。 根据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现实,我认为应该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比如工厂逐步实现自动化、设备信息互联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基础工作既会阶段性降低生产成本,直接产生效益,又会为不久的将来实现工业4.0打下基础。汽车行业(特别是下游零部件企业)应重视这个趋势,有意识地融入到上游所制定的体系,这才能在未来的汽车工业制造链中有一席之地。 在国家层面,我们应该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并扶持大数据企业发展。 大连创新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宫家鑫 企业自身要做好基础工作 这次考察学习,是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渠道。我公司正在做自动化标准线,考察之后更从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上有了明晰的思路。 德国的工业4.0是系统化、体系化的,而不是一个企业自己在做。我们国家,除了企业做,行业也应该有一个系统体系。企业本身要做好基础层面的工作,无论智能化还是工业4.0,都要有产品数据模版的建立、业务流程模版的建立、管理的模版建立,这些为了下一步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连接打好基础。 天津中德传动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君正 工业4.0会促使企业加快推进 通过本次考察,领悟到工业4.0是建立在德国目前强大的自动化生产基础上的,又增加了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处理的智能化生产。 此行感受比较深的是,德国的研究所、学校与一些知名企业都在工业4.0方面有所行动,按照目前德国的趋势,工业4.0的实现不会太遥远,虽然中间可能会经历一些成本、技术标准化与法律法规方面的规范。工业4.0在满足个性化需求、信息互联、降低库存、提高周转率、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有很大优势,这些将会促使企业加快推进工业4.0,汽车产业会走在前面。 考察回来之后,感觉到《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德国工业4.0有差距,德国的工业基础好于国内,行动又比国内快,尤其是企业界的行动。中德传动希望在企业的数据处理技术、生产设备的信息化,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些工作,以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 天津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泽 在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基础上发展 工业4.0总体发展架构对产业的高效能、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非常大,是未来工作模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我们了解了工业4.0实现应具备的基础环境、基础条件和基础能力,应据此反思我们目前的状态与工业4.0的差距,从而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计划和发展策略。我们要从基础能力抓起,包括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自动化建设、数字化建设,在工业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基础上,才能深化工业4.0的发展。第一步是智能化,第二步是互联互通,第三步是智慧地球。 实现这些需要在科技发展上、管理发展上大胆创新和尝试,才能让业务和管理高度融合,才能适应工业4.0的发展。 天津天海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翁钧 莫怀疑早行动占先机 工业4.0是必然趋势,谁先行动谁先形成国家、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很多事在开始的时候必然是模糊的,但是若等成熟了再做,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了。比如,淘宝、京东是在大家都看不懂的时候成长起来的。为实现工业4.0,进行风险投入是必须的,观望、畏惧、担心有风险,会一事无成。 实现工业4.0的途径已经谈了很多,现在关键是不要怀疑,不超前投入和行动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建钢 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有后发优势 工业4.0是现在很热的话题,通过9天8夜对德国传统制造企业、科研院校以及工业4.0专业研究所考察后,我认为工业4.0在德国也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其实现即使在德国还存在诸多障碍,还只能被称作一个“未来愿景”。 一些大公司可能已经部分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有些距离。这不仅仅是国家支持就能解决的,工业4.0是个系统性工程,体系中的各个方面都要跟上。在运用智能化、数字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方面我们有后发优势。 此行最有感触的是德国人做事的计划性强,善于抓住行业竞争的控制权,即制定行业标准。 温州天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建业 学习德国的工业精神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以前对工业4.0比较陌生,通过这次考察,有了一定的理解。其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德国人的精神,无论员工还是高管,都兢兢业业工作。我们要回去要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传达考察心得,让他们脑海里起码有德国的这种精神。通过考察,也深刻感受到,《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山东蒙沃变速器有限公司管理副总监张少运 德国工业4.0实操性强 中国汽车报社、中国齿轮工业协会、阿基米德先进技术网发起的“德国工业4.0考察之旅“非常及时,正是急业内多数企业之所需。 在此行之前,我对德国工业4.0也有些了解,但是模糊不清、零零碎碎的,通过这次考察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我认为,德国工业4.0就是满足大规模的个性化私人订制,这在德国汽车行业某些领域已有初步的探讨和应用。反观国内汽车行业,这方面的差距还不小。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比较全面地感受到德国工业4.0,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超车。 德国工业4.0可操作性强,《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层面考虑较多,实操内容还显不足,尚需政、学、研、企深度合作,共同攻关,实现工业强国梦。回归主体:新工业观正在建立2015年07月09日10:11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胡轶坤 德国工业4.0考察团队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合影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认识的改变。科技与认识同时推动变革,变革反过来又改变认识、促进科技。可以说,只有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变化,才是真正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生产,还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工业4.0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首先产生在哲学的国度德国,它将建立新的工业秩序,也在形成新的工业观。 德国人马克思认为,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生产中,主体历来是机器,客体是产品。事实上,无论怎样以客户为上帝,生产企业总是主体,消费者是客体。大工业化生产之后,我们惊觉“异化”,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工业使本该为主体的人,变为了客体,使人变为了机器。但笔者通过“德国工业4.0考察之旅”发现,这一点正在改变。 在智能示范工厂的生产线上,被生产的零部件有自己的ID,会告诉机器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该对自己进行怎样的处置。智能物流技术也一样,不再是按照传送带规定的路线,货物只能在既定路线上排队走,而变成货物有自己的“意志” ,支配着运输托盘的去向。在这里,以生产线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已经变成了以产品为主体,生产线为客体。或者说,即便生产线依然是主体,产品依然是客体,但现在已经由主体为中心变为客体为中心。 产品和货物是谁?他们就是消费者的化身,是人。工业4.0产生的原因就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强烈,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企业的产品,而是将参与到生产中去,提出更多意见,与生产者协商该生产什么,即便这种协商是有限的。当有一天,个人电脑前一次愿望的表达,一次鼠标点击,一次下单,立刻会让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都随着动起来的时候,企业与消费者的主体和客体位置也就变了。工业生产终是为了满足人的愿望,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是对此的回归 在工业4.0时代,每个生产机器也会有自己的ID,当每个机器都有了“智商”,在生产中就能去中心化,机器之间形成协作关系。“德国工业4.0考察之旅”考察团的成员,形象地总结说,古代的生产符合“工业4.0”的思路,因为人是智能的,一个人可以从事多种生产,人与人之间能自然协作;而工业革命之后,把人变成了机器,固定在了生产线上,按照节拍要求机械地进行单一工作,不过这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在这次工业革命中,要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就要让机器拥有人的智慧,打破按照一个指令、既定顺序生产的方式,使机器可以根据情况自由组合,按需生产。这,也是一种对人的解放,对人本的回归。 但这种去中心化和自由协作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在大数据的保驾护航之下完成的,因此其效率远超过仅依靠人力本身,这是与古代的区别。打个比方,自动化的机器,就好比是聪明的人;而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就好比是完美的组织调动制度;互联互通是最健康有效、高情商的沟通机制,彻底消灭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大数据,就是最详尽的知识,且随时能被容量最大、最聪明的头脑随时调用。一个团队,有聪明的人、丰富的知识、高效的沟通、制度的保障,做符合客户需求的事,难道不能成功吗?而这个团队,又能把每一项都做到极致,这就是未来的智慧工业,甚至是智慧地球。 固然,此次德国提出工业4.0,有其在竞争中落后于美国的焦虑背景,但其雄心如同威廉一世建立统一帝国般强大。当德国利用其先进的工业地位,建立起工业4.0的秩序,我们都要进入这个体系,按照这个规则活动才行,这是工业的一统天下。参与此次考察的成员大多是国内民营零部件企业的高层,团员们既叹服于未来工业的“蓝图”,努力学习、争取不被落下,寻找商机、谋求在单个点上实现跨越,同时也在思考,中国工业何时也可以为世界提供“蓝图”,定下标准。 笔者在此行考察中,不仅敬佩于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理性、坚持与敬业,更叹服其对世界的洞察力。想想莱茵河岸边的诗歌、音乐、哲学,伟大的艺术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工业同时存在,这必有从民族灵魂深处生发出的创新动力才可以实现。这种创新的能力,就是看待世界的能力,不仅来自工业界本身的努力,还来自制度、教育、历史文化的积淀。我们在路上,尚需求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