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39121
大小:14.91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8-10-14
《松700井区注采系统适应性评价与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段;⑨扩大规模,完善注采系统阶段。截止到2012年6月底共有采油井484口,注水井138口。松700井区经过近6年来不断增加注水井数,完善注采系统,实施强化注水等措施,受益井数逐年增加,由最初的56口增加到了484口,提高了8.6倍;由于注水井数增多,日注水量已达371.28m3/d,累积注水已到达24.4258×104m3;自然递减率也逐年下降,2010年自然递减率13.25%,到2011年的自然递减率降到了11.67%【8】。日产油量由初期的31讹增加到了112.467d,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区块属于特低渗油藏,国内外同类油藏注水开发可借
2、鉴的资料很少,一直是边探索、边开发、边研究、边提高,“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注水开发规模的扩大,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趔9‘131。主要问题包括:①部分井不见效,或效果差。松700井区注水区块总采油井开井数418口,实际见效比较好的井只有7口,大部分井见效一般;②部分井开始出现高含水和水窜等现象。至2012年5月份,松700井区先后出现52口高含水水淹井,其中含水100%的井12口;③地层亏空,压力下降幅度大。区块的天然能量本身就低,由于低渗油藏的特点,造成单井注水量偏低,地层亏空,压力降低幅度大,目前的地层压力是1.995MPa,只是原始地层
3、压力(3.237MPa)的61.63%;④单井日产降低幅度大。目前平均单井日产只有0.25“d,只维持在试采初期的1/5左右。目前的注水方式是先降压开采,然后注水。从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油井压力降低幅度比较快,甚至降低至饱和压力以下,很可能在井筒附近的低压区产生了渗透率应力敏感,原油发生了脱气,原油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储层渗透率下降,原油流动性变差,再注水时造成注入水不能渗流至采油井,压力不能传递至采油井,没有达到水驱油的效果和补充地层能量的目的[14.161。松700井区目前大部分采用反七点面积布井,研究认为这种方式在开发后期不太适应。主要原因是注采井数比低,注
4、水强度小,与压裂措施不相配套。井网系统问题是油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早期注水方式的广泛应用,井网系统的选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油田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油田开发效果除了与储层及原油物性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开发油田时所采用的井网系统的影响。1.3主要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油田概况;(2)油藏基本地质特征;(3)开发动态分析及可采储量评价;(4)注采系统适应性评价与优化;(5)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2万方数据1.4技术路线针对设计内容,详细制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1.1):(1)基础研究:编制注采对应关系图,分析注采对应率。通过对比完
5、成砂层横向变化规律的研究,编制砂体分布图,评价储量。建立静态数据库。(2)开发动态分析:从油藏特征、相渗特征、驱替实验资料分析入手,分析含水、产液、产油量、地层压力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动态数据库。(3)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利用实际资料分析水驱控制程度、注水利用率,评价注水开发最终采收率。(4)注采井网适应性评价:利用油藏工程理论结合国内外油田资料的类比,分析研究区注采井网的适应性,提出合理的注采井网。(5)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依据本油田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其它油田的开发现状,尽可能地找到合适的指标体系进行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图卜1研究方法及思路1.5完成的工作量松7
6、00井区钻井多,生产时间长,资料库不全,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次采用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圆满地完成了工区的油层细分对比、沉积微相研究、物性及孔隙结构分析,分析了异常低压的成因。在动态分析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标定了区块的采收率和合理井网密度、油水井数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措施。本次研究完成了大量的基础图件和数据统计表,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奠定了基础。完成的具体工作量如下:(1)完成了全区488口井的大层对比和小层细分对比,小层数据建库一套;(2)处理粒度资料128个,绘制了粒度分析图件;(3)完成砂体等厚图2层,沉积剖面图4条,沉积微相分布图2层;(4)处理
7、压汞资料217个,编制孔隙结构分析图件;3万方数据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整理开发动态数据库一套,编制采油曲线;(6)论证了研究区的合理井网密度、油水井数比:(7)提出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指标。1.6取得的成果与认识(1)结合背景资料,依据岩心、测井资料和相关图件分析,认为松700井区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沉积体系,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储集层主要由平原分流河道、决口扇,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漫溢、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构成。(2)依据实验资料分析,储层孔隙度变化范围为O.83%~14.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