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ID:20639040

大小:790.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0-14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_第1页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_第2页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_第3页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_第4页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自然界里的土壤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土体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系统地认识土壤,通过比较土壤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客观存在的形形色色土壤进行区分和归类,系统地编排它们的分类位置,从而可以看出各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同时对所划分的土壤类型分别给予适当的名称。二、世界土壤分类概况土壤是十分复杂的自然客体,既受各种自然要素(即通常所称的五大成土因素)的影响,又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据以分类的性质和条件十分复杂,目前对土壤的发生、属性研究得还不够系统

2、和深入,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还有不少分歧,因而迄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土壤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和命名,存在多元分类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分类体系:(一)以前苏联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的发生学分类这种分类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如越南、缅甸、东欧的一些国家等,我国通用的土壤分类也受这种分类制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分类单元及其划分原则分类系统中共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等8级,各分类单元的划分原则如下:1.土类大的土壤组合。同一土类是发

3、育在相同类型生物、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具有明显一致的土壤形成过程。2.亚类土类范围内的土壤组合,是土类间的过渡级别。不同亚类在土壤形成的主要和附加过程上有质的区别,在每亚类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的措施更为一致。亚类划分主要是考虑成土过程以及与亚地带或自然条件过渡相关的情况。3.土属亚类范围内的土壤组合。其形成特点取决于地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基岩和成土母质的化学特性、地下水的化学特性等,同时也包括土壤形成的继承性,这些特性是在过去自然历史时期的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中造成的,故与现代的土壤形成不一致。4.土种土属范围内的土壤组合。它是按主要成土过程发展的程度(如灰化过程、腐殖化的深度和过程等)

4、划分的。5.亚种土种范围内的土壤组合。根据土种发育的数量程度划分,如弱碱化、中碱化、强碱化;弱盐化、中盐化、强盐化等。6.变种按土壤机械组成划分。7.土系根据母质特性、盐分积累特性或泥炭积累特性等划分。8.土相根据水蚀、风蚀和残积、冲积等划分的土壤组合。(二)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土壤诊断学分类属于美国首创,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世界上已有45个国家直接应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有80多个国家把它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方案,其诊断的基本方法也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FAO/UNESCO)拟定的世界土壤图图例及其先后召开的国际性土壤分类学术会议上所采用。我国科学院南京土壤

5、研究所拟定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属于诊断学分类。诊断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土壤诊断学分类是依据土壤本身的特性进行比较与划分的。由于反映土壤特性的项目甚多,因而不能将所有的土壤特性项目均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而必须联系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对有关土壤特性的项目进行选择,所选择的特定项目应与其他(一般指未被选取的)特性项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诊断表层:1)松软表层:深厚暗色表层,18厘米的混合样品,盐基饱和度在50%以上(有机质含

6、量>10克每千克土)。2)人为表层:表层具有松软表层的特性,而且还因人类长期持续使用磷肥,造成大量磷的累积。3)暗色表层:表层具有松软表层的特性,但盐基饱和度小于50%。4)有机表层:大多数年份有机表层饱和水连续30天以上,除非人工排水,有机碳含量依粘粒含量而异,一般在120—180克每千克土之间。5)草垫表层:因长期持续使用厩肥,使人造表层厚度在50厘米以上。6)淡色表层:表层土色甚灰白,有机质含量甚低,或者太薄,因而不符合前述各种表层的条件。而且它干时坚硬,结成大块状。诊断表下层及其他诊断层1)淀积粘化层:淀积层中硅质粘粒积累到明显程度。2)高岭层:其粘粒含量百分数比上面土层高,粘粒

7、以1∶1型层状硅酸盐粘粒(主要是高岭)为主,伴有不同数量的铁、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厚度大于30厘米。3)耕作淀积层:因耕作的影响,在耕作层以下的淀积层中积累粉砂、粘粒和腐殖质。4)碱化层:具有棱柱状和柱状结构的淀积粘化层,代换性钠饱和度在15%以上。5)腐殖质淀积层:淀积层有腐殖质积累,淀积腐殖质既不象灰化淀积层那样与铝结合,也不象碱化层那样为钠所分散。6)灰化淀积层:本层有活性无定形物质沉淀,其中包含有机质和铝,铁或有或无。7)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