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

ID:20630218

大小:72.3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4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_第1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_第2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_第3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_第4页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研究摘要:文章运用复杂网络结构理论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文章以度分布、聚集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为变量进一步探究了结构变量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影响。Abstract:Thearticleusestheoryofcomplexnetworkstructuretoanalyzethestructurecharacteristicsofregional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Ittakesthedegreedistribution,aggregationcoeffi

2、cientandaverageshortestpathlengthasthevariablestofurtherexploretherobustnessinfluenceofstructurevariablesonregional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tructure.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鲁棒性;区域发展Keywords: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tructure;robustness;regionaldevelopment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3、:1006-4311(2016)04-0081-030引言作为具有复杂网络系统一般特征的区域协同网络创新结构,其本身具有生产功能,对区域创新核心要素配置和运行效率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亦决定着区域协同创新的行为。可以说,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既是区域协同创新要素之间博弈的动态过程,也是区域协同网络结构各节点和链接互动的过程。文章通过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内涵、特征及其组成要素进行探索。希望迗到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系统结构拓扑特征的描述,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研究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鲁棒性从而实现深入理解和评价区域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

4、展能力,为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1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是指区域内创新主体构成的网络节点之间产生的能够反映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演化过程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新范式,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群体竞争优势及协同整合效应。协同创新网络是各个节点进行资源共享的平台,作为创新主体的节点和链接基于创新的要求进行的彼此间交流和竞争使得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强化。同时,由于创新自身所呈现出的非线性经营模式的特征,也使得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特点,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创新。

5、特别是当区域中出现了新的和强有力的创新主体或者创新要素时,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创新将会通过网络结构中的相关节点和链接在整个区域协同网络中进行传递和反馈并形成震荡,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形成“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随着此种效应的扩散,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各节点最终将共同成长及竞争力不断提升。2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鲁棒性研究随着区域发展要求的提升,协同创新网络也表现出多层次及复杂性,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也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研究中通常用鲁棒性进行衡量。一般而言,鲁棒性有两个参量值,

6、一是级联失效过程中的最大连通子团大小,该值越大,网络结构的鲁棒性就越好;二是渗流阈值。是指当网络结构中的故障节点迖到一定比例时,网络完全破碎,此时就会发生由网络结构由有序到无序的转变,这一故障节点比例阈值就是渗流阈值。在对网络结构鲁棒性进行测量时,常用到的测量指标有网络结构的节点数、度分布、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聚类系数等,如图1所结构嵌入性分析一般从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网络层次等角度研究网络结构中的竞争优势。Burt从信息冗余的角度指出处于结构洞中位置的组织具在网络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Albert和Barabasi中比较了ER

7、随机图和BA无标度网络的连通性对节点去除的鲁棒性。江可申与田颖杰(2002)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冯锋,张瑞青,闰威(2006)用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集团化系数对企业创新网络结构中节点间的交流频率和集聚程度进行测量,为研究创新网络结构的特征提供了数量分析基础。李守伟,钱省三,沈运红(2⑻7)通过对1C产业网络的节点度分布和集聚系数进行了计算,结论说明产业网络是小世界网络。WangD(2⑻9)以物流网络为对象,从网络线路的冗余、供应流的分散性和网络节点间的路径研究了物流网络的鲁棒性。赵顺龙,张艳君(2010)用平均最

8、短路径和聚集系数计算了技术联盟中的知识交流频率、交流集中度等知识转移网络中相关的统计参数,并对网络结构的建设及优化提出建议。庞俊亭,游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