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

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

ID:20628027

大小:73.1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_第1页
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_第2页
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_第3页
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_第4页
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抽油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及综合配套应用摘要:油田油藏主要受砂体控制,油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藏。实践表明:油田现场油井采油方式选择合理,生产油管满足开发需要,机采井平均泵效优良;现场应用的抽油机载荷、扭矩利用率较低,选型偏大;在确定开发产量、合理生产压差、下泵深度的基础上,建议选用。关键词:抽油机;举升工艺;优化设计;下泵深度;最大产液能力;配套应用油田新增产能区块在地质上属于高孔、高渗储层,采用的采油工艺也不同于油田原有区块。在对举升工艺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采油工程软件对油田举升工艺技术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和评价,并进行优化设计,为下步举升工艺方案选择提

2、供借鉴。I采油工艺现状油藏埋藏浅,压实差,胶结疏松,层系单一。平均孔隙度35.3,属高孔、高渗储层。原油性质比较好,平均密度0.8059g/cm3,平均粘度1.6564mPa?s,平均含蜡量6.7415%。油田生产井中开发初期自喷采油,中后期转机抽后91.4%的井采用CYJ8-3-37HY抽油机。2油田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2.1举升工艺评价方法(1)运用PE-Office软件预测地层压力和含水率对油井自喷期的影响;(2)运用API双轴应力方法对油管分别进行抗外挤、抗拉、抗内压强度校核;(3)参照《机械采油系统经济运行》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374-2008计

3、算各项利用率是否符合要求:抽油泵排量系数(即泵效)达到0.45为合格。(4)参照油田分公司专项调查报告,通过对稀油抽油机专项调查统计,抽油机载荷利用率52%〜82%之间为合理,抽油机扭矩利用率40%〜80%之间为合理。2.2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2.2.1自喷井转抽时机适应性分析根据实践经验,地层压力和含水率是影响自喷井转抽的两个主要因素。选取油田油藏数据较全井区,对地层压力、含水率进行敏感性分析,同时对油井转抽时机进行预测分析。运用PE—Office软件prodDesin模块优选该区块计算模型,见表2。通过节点分析,绘制了不同含水和不同油藏压力下的流入流出曲线和不

4、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下的最大自喷产量时的流入、流出曲线图。如图1所示,含水越高,对应井底流压越高。图中流入、流出曲线的交点即为同一地层保持水平、不同含水条件下的最大自喷产量,当流入、流出曲线不相交,表示油井已经不能自喷生产。从图1可以看出,停喷时间由含水量决定。本设计油藏压力取原始地层压力,当含水超过50%时,不能自喷,而且此时的产能低。因此,要使油井在一定的产量下生产.须在含水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转抽。可以看出,当井底流压低于8.7MPa时,流入、流出曲线没有交点,无法自喷。为延长自喷采油期.应尽可能确保地层压力保持较高水平。统计油田现场转抽生产井,自喷转抽时机都是

5、在含水率较低(小于30%),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转抽的,确保了较高的产能,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但部分井转抽后含水上升快,很快关井。因此,为确保油井延长自喷期且保持较高产能,应尽可能确保地层压力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要控制含水上升。2.2.2油管适应性分析油管强度校核深度采用API双轴应力方法.对89mm、73mm不同壁厚油管分别进行抗外挤、抗拉、抗内压强度校核。安全系数均高于标准值,说明现用油管可以满足开发生产需求。2.2.3抽油机适应性分析统计现场31口井228次示功图情况,计算其抽油机载荷及扭矩利用率。CYJ8-3-37HY型抽油?C平均载荷利用率38.1

6、%,平均扭矩利用率15.1%,两者均低于40%,利用率偏低。在用抽油机载荷利用率52.5%,扭矩利用率14.6%〜70.8%,总体上可以认为该型抽油机是合适的。统计现场4口智能电动滚筒抽油机井27次示功图情况,其抽油机拉力差利用率在3.36%〜78.61%之间,平均为24.12%。利用率偏低。2.2.4泵效分析对现场31口井进行了平均泵效统计。平均泵效小于30%的井有3口,占总井数的9.7%;平均泵效大于30%的井有28口,占总井数的90.3%;平均泵效大于45%的井有25口.占总井数的80.6%。三口井生产后期的液量降至0.4m3/d,液量低是造成平均泵效降低

7、的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抽油泵排量系数(即泵效)基本上为合格。通过以上适应性分析,自喷井转抽时机、油管型号、泵效范围均较为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场8型抽油机载荷扭矩利用率较低,选型偏大,抽油机型号需进一步优化。3举升工艺优化3.1下泵深度优化通过对累产油、累产水、含水上升、最终采收率等指标综合分析,认为0.3〜0.4MPa生产压差能够实现井区高效开发。根据原始地层压力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以及现场部分井的井底流压进行反算,计算的下泵深度;动液面的范围在实际测得的动液面范围之内,而现场生产井实际下泵深度较深。建议按初期和最大产液量时确定下泵深度,结合计算及现场井生产

8、情况确定。3.2最大产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