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姓兴衰

中国复姓兴衰

ID:20627934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中国复姓兴衰_第1页
中国复姓兴衰_第2页
中国复姓兴衰_第3页
中国复姓兴衰_第4页
中国复姓兴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复姓兴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复姓的兴衰                                                               作者:毛上文    现存的文献记载表明,复姓的成批出现,主要在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期这一时期。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封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被封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被封为公孙。春秋时的封爵制度规定,每隔几代,各国诸侯国君便会分出一些支族。假如春秋时期某诸侯国国君以国名为氏,按当时爵位级别惯例,封“公”爵位者只限于国君近亲三代以内的家族成员,国君的儿子被封为“公子

2、”继续用国名姓氏,到国君的孙子这一代则被封为“公孙”仍就以国名为氏,“公孙”的下一代就不能再以国名为氏,他们被分出而成为另一支族,这族人必须重新取氏。春秋战国时期,以国为氏最为普通,后世再衍生出无数姓氏。分族就是分氏,有些支族在另取氏时,为体现“慎终追远”不忘本,所取的新氏与原氏有联系,假如,祖先是公孙氏,分出支族就以公孙氏的祖先名字“夏”为新氏,即“夏”氏,从“夏”氏又分出的支族则取“公夏”氏,由“公”字与“夏”字构成“公夏”氏,以此表明本支就是公孙氏的后裔,继续分支重新取氏时,以该支族的采邑“阳城”之“阳”字,加

3、上“公夏”之“夏”字,构成“阳夏”氏或“夏阳”氏。一国之内,复姓氏的增多,避免了氏的雷同的麻烦。姬姓是中华古姓,周朝统治者姓姬,周朝贵族以姬姓为源分支而出的复姓有公子、公孙、公父、公孟、公仲、公夏、公叔、公明、公玉、公石等,这些复姓后来有的简化为“公”姓。   复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那么多,它是怎样由多到少走向衰落的呢?这与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大融合有重大关系,还与大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有关。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如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一次多民族大融合,都促使了

4、中华姓氏文化大融合,在各民族融合过程中,造成多音节的复姓氏向单音节姓氏转变,这样中华古代复姓氏逐渐自然衰减消亡了。比如:历史上突厥族人的著名复姓哥舒、朱邪和女真族人的著名复姓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等都消亡了。在中国第三次多民族大融合时期即辽、宋、夏、金、元时期,女真族人最著名的复姓完颜逐渐转变为5个单姓:王、完、颜、陈、阮。完颜在女真族古语中后来逐渐演化为“王”的意思。现在

5、,全国完颜女真后裔有10000多人,仅河南省鹿邑县就有5000多人,分布在鹿邑县城东南的涡北镇完楼村,村头是他们祖先完颜必重的墓地。除完楼村外,在马铺、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个乡镇的十个自然村也聚居着完颜氏村民。河南省内完颜家族的人除了鹿邑县外,在汝州和禹州还有500多人。另外,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有3000多人,安徽肥东县的完颜牌坊村有2000多人。从元朝到1987年这段时间里,鹿邑县的完颜家族却是汉族,单姓“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后勤等人听说安徽肥东县人民政府批准了完颜牌坊村完氏的请求,

6、将单姓“完”改为“完颜”,从汉族恢复成满族的消息后,他们也向鹿邑县政府提出申请。1987年,鹿邑县“金兀术后人”的单姓“完”统一改为复姓“完颜”,民族类属也从汉族变回为满族。满族姓氏“巴颜”的意思是“富”,于是复姓“巴颜”转化为一个字的汉姓“富”;满族姓氏“毕拉”的意思为“河”,于是复姓“毕拉”转化为与“河”谐音的“何”姓;满族姓氏“阿克占”的意思是“雷”,于是姓“阿克占”的后人改为一个字的汉姓“雷”;满族复姓“佟佳”改为一个字的谐音汉姓“董”;满族复姓“卜尔察”转化为一个字的汉姓“卜”;满族复姓“瓜尔佳”转化为一个

7、字的音译汉姓“关”。在第二次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即“南北朝”时代,先后有匈奴、鲜卑、羌、羯(jié)、氐等多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过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这些被统称为“胡人”的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创造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进步的稳定局面,他们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使他们的多音节姓氏与中原汉族姓氏趋于一致,即推进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变。比如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经过近百年,至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年间,在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冲击下,为了缓和

8、各种社会矛盾,巩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采取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促进各民族融合。除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迁都洛阳外,改革措施之一是在朝廷政事上说汉语,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并云:“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