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11484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战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摘要种子产业技术进步涉及知识创新、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还包括少量制度创新。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个产业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在改革中的走向。目前,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玉米种业技术发展的焦点问题。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暴露出我国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就在于种质创新缺位,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则受制于落后的育种思路,因而降低了投资效率。玉米商业育种的实践基础是简化、统一的杂种优势模式。施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激化产业内部矛盾,促进种业内部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玉米种业和种业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机遇加
2、入WTO以后,玉米育种研究体系的各个环节就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种子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以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应用研究。这些都纳入产业技术的范畴,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产业技术链中每个环节的未来走向。这是研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的基本考虑,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脚点。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这个系统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就玉米育种来说,我国在五十年代那样贫穷落后的经济
3、条件下成功地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后来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李竞雄教授的带领下自主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难关,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玉米产量提高了将近4倍。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实际上,发达国家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发展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通过抗逆育种途径持续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产量爬坡问题。然后又投资生物技术,提高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些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
4、遗传增益。当西方国家解决面临的技术挑战时,我们恰恰进入理论与技术的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产业技术的发展思路出了偏差。像西方国家一样,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玉米育种和相关的产业技术领域也酝酿着重大的改革需求,包括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李竞雄院士敏锐地觉察到这些问题,并着手进行理论、技术和舆论准备,提出了玉米育种的发展思路和技术轮廓,做出了大胆尝试。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带领全国玉米育种家将这些发展思路付诸实践,就怆然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遭受一次内部重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结构失衡。玉米育种体系对理论和技术反应迟钝,基础性工作和基础性研究被忽视,属于应用技术的育种目标和育
5、种方法脱离客观规律,被误导着走进狭窄的发展空间。玉米育种有关的体制改革掉进利益矛盾的漩涡,阻碍了产业技术发展。育种家在这个过程里走向自我贬值。但产业发展的步伐和迎接挑战的行政努力不会被停止。国家及时启动种子工程,虽然这是一个引起争议和备受指责的项目,但毕竟推动了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在政企分离、种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商业化的改革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可逆转,从而也影响了技术发展趋势。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拱着育种技术朝前走。在社会转型时期,玉米育种家对科技体制改革发生片面理解,没有及时认清自己所处的产业技术环节和位置。浮躁狭隘和
6、片面的利益导向掩盖了科学规律,扭曲了产业技术结构。这是我国种子产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原因。一旦国家停止对产业技术中属于产品研发项目的直接资助,我国种子产业将面临更艰难的处境,没有能力与跨国公司竞争。从最近3年的品种试验来看,如果把我们的产业技术摆在西方跨国公司面前比对,企业的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都很微弱,只是少数几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及时调整科研方向的能力。其他多数企业则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摆在我们面前的玉米育种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3+1”模式,即种质创新、生物技术和改善品质的三个技术创新方向,加上一个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包括育种技
7、术的商业转移和企业的商业化改造。我国玉米进入商业育种阶段已经10年,但一直被误解着。最近还有人说“商业育种不就是卖点种子吗!”说这话的人不懂遗传、育种学,也不熟悉种子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历史规律,所以很难理解本文开头关于WTO以后的产业技术概念。当前要继续强化玉米商业育种,尽可能利用WTO过渡期内的优惠条件,抓紧所剩不多的缓冲时机,继续支持对产业研发能力建设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我国玉米界不应该形成商业性育种和公益性育种在同一个锅里抢饭吃的恶性竞争局面。转变机制和调整方向是必然要发生的改革过程。这是协调公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