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07898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4
《佘家镇防空防灾应急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佘家镇防空防灾应急预案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在县政府、人武部的统一部署下,为进一步加强防空防灾应急疏散体系建设,为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救灾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提高我镇防空防灾逃生自救能力,迅速应对空袭、火灾等突发事件,妥善组织人员逃生,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如下预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我镇防空防灾应急疏散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防空防灾综合防御与减轻灾害事故破坏能力,为创建富强、文明、和谐新沾化提供安全保障。 二、工作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时
2、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应急工作的根本出发点。(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履行政府及其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按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推进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5)快速反
3、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动员和发挥街道、部门、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社会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对影响我镇公共安全的事件和诱发因素的研究,引进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发挥专业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编制依据和应用范围 本预案根据《关于在乡镇和村开展人防民防工作的通知》和相关法规制订
4、。 本预案在发生空袭、火灾、地震等突发灾害,疏散撤离相关人员时使用。 四、组织机构体系。 1、成立防空防灾逃生自救应急指挥小组(以下简称指挥小组),贾维平任组长,张胜林任副组长,各办事处书记、各站(室)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指挥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综合办公室,指挥小组办公室主任由人武部部长担任。 指挥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防空防灾逃生自救及善后工作,及时请示报告工作,组织实施本预案。2、建立志愿者队伍选择社会人员明确为志愿者,参与应急疏散工作。建立志愿者信息库,配备必要的疏散装备器材。 五、处置预案(1)、应急疏散线路 应急疏散线路共有四条,分别为:(
5、1)第一通道:指楼一侧的上下楼楼梯;(2)第二通道:指楼一侧的应急消防通道;(3)第三通道:指各单位正门;(4)第四通道:指各单位后门。(2)疏散地点: 应急疏散地点有两处:(1)第一疏散地点:指佘家镇中学操场,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疏散的人员在此处集中;(2)第二疏散地点:指镇府大院,从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疏散的人员在此处集中。 (3)警报信号的识别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三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这类警报是预先告知居民,敌人可能对城市进行空袭,告诫人们提前做好防空袭的各种准备工作。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这类
6、警报是在敌机或其它空袭兵器已经临近上空,空袭行动即将或已开始时施放的,通知人们迅速采取疏散、掩蔽等防护措施。 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这类警报是在空袭结束后施放的,告知人们可以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3)应急疏散线路的分配使用 应急疏散线路的分配以各站所、办事处的地理区划为标准。各个区域内人员指当地人员和外来人员。疏散时,各区域内的当地人员,负责告知外来人员正确的疏散通道。(4)应急疏散逃生方法 应急疏散时,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选择正确疏散通道逃生,在逃生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慌乱,依次迅速跑步撤离。 火灾逃离: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
7、匍匐撤离,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穿过烟火封锁区,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地震逃离:在地震时,有条件逃离的,应采取双手抱头的姿势沿疏散通道迅速撤离。 (5)人员清点 人员疏散后,分别在两个应急疏散地点进行人员登记清点,并进行比对,查明未疏散出办公区域的人员,组织力量进行营救。六、恢复重建1、善后处置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对附近公众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应及时组织转移安置。转移安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