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

ID:20604088

大小:73.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4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_第1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_第2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_第3页
资源描述: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的产生机制及特征: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这样的:神经元在静息情况下,细胞膜对K+具有较高的通透性,而对Na+等的通透性很低,并且胞内K+的浓度要远远高于胞外,因此在浓度差的驱动下,K+从胞内流向胞外,而由于K+带有1个正电荷的电量,因此随着K+的流动,膜W侧会形成一个逐渐增大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则会限止K+进一步进行跨膜扩散。当促进K+向外流动的浓度差与限止K+向外流动的电位差相等时,离子的净移动就会停止,这是跨膜的电位差称为K+离子的平衡电位(equilibriumpotentia

2、l),可以根据能斯特(Nemst)方程计算出K+的平衡屯位,rRT.[K],Ek-——In——-KZF[K]z以上的能斯特方程中,^为K+的平衡电位,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Z为离子价数,F为法拉第常数,[K]。和[Kh分别为钾离子在胞外和胞内的浓度,我们将上述参数的值代入盾可以计算出K+的平衡电位为-75mV,而同样的也可以计算出Na+的平衡电位为+55mV。根据这一能斯特理论,1902年这一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的“膜假说”被提出了,尽管多数人们接受这一理论,但一直未能得到证实。直到1939华,生物

3、学家Hodgkin和Huxley从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中第一次精确记录到了静息电位,结果力-60mV,与计算推测的K+的平衡电位接近,证实了“膜假说”的可靠性。但实际的静息电位Em并不完全等于Ek,而是介于EK和ENa之间。这说明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跨膜流动形成的,但Na+的流动也参与其中。我们在理解了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之后,进一步來探讨动作电位的机制。我们知道电位的变化,归根到底就是膜两侧的离•了快速跨膜流动的结來。经过近20年的时间,随着实验技术特别是屯压餅、膜片钳(patchclamptec

4、hnique)等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才逐渐明确了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相是由带正电荷的离子从胞外向胞内移动(例如Na+和Ca2+的内流)产生的,称为内向电流(inwarcurrent),相反动作电位的复极化相是由带正电荷的离子(K+)从胞内向胞外移动产生的,称为外向电流(outwardcurrent)。但外向电流也町以由带负电荷的离子从胞外流向胞内形成,例如Cl_,那么介导动作电位生成的离子成分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被准确控制进行流动的?最早是由Hodgkin和Huxle

5、y提出了“钠学说”,由于他们记录到动作电位的峰值达到+50mV,非常接近Na+的平衡电位,因此他们认为在动作电位爆发时,Na+的一过性内流使得膜电位fli现快速、短暂的去极化。而后又设计了一系列支持性的实验证明了动作电位期间Na+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最肜他们使用电压钳技术成功的直接测定了动作电位期间的膜电流,祸示了动作电位期间离子流动的情况。我们知道在静息状态下,静息电位与Na+的平衡电位相差甚远,因此Na+受到一个很强的内流的驱动力Em-ENa=-70mV-(+60mV)=-130mV,但此时细胞膜

6、对Na+几乎没宥通透性,因而Na+不能发生流动。当神经元受到一个阈上刺激时,膜电位会发生初始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这是细胞膜.卜.的电压门控Na+通道就会大量幵放,使得胞外大量的Na+快速内流,而这种正向电流又会使得膜电位发生更大程度的去极化,进一步促使更多的Na+通道开放,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其结果是膜电位会迅速去极化直到达到Na+的平衡电位,Na+的净流动终止,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在膜电位发生快速去极化的同吋,神经元上另外一种重要的电压门控通道K+通道被延迟激活,并且K+也受到了一个外向的强大驱动

7、力的影响Em-EK=+30mV-(-90mV)=+120mV,其结果就是K+大量的由胞内流向胞外,从而使得膜电位迅速恢复到复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这也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宵到膜电位恢复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最后,在动作电位后,胞内人量的Na+被细胞膜上的Na+泵迅速的泵出胞外,同吋,外流的K+则被泵回胞内,使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静息状态的水平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的定义就是当神经元收到一个阈上刺激时,细胞膜将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而短暂并可向远端传播的电位波动。

8、图2-39所示为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波形主要钮拈一个快速上升的去极化成分和快速下降的复极化成分,二者形成的尖峰状快速电位波动,称为峰电位(spikepotential),被认为足动作电位的标志。另外在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以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波动,分为负后电位(afterdepolarizationpotential,ADP)和正后也位(afterhyperpolarizationpotential,AHP)O在神经纤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